思想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7年11月,国家主席李先念对法国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这是中法1964年建交后,我国领导人首次以国家主席的名义对法国进行的一次正式访问。
会谈结束后,密特朗总统陪同中国贵宾步入宴会大厅。密特朗总统在宴会上发表了友好热情的讲话。他赞扬了法中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和两国灿烂的、互相借鉴的思想文化,高度评价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创建新中国而建立的业绩。他说:“今天,法国在本土迎接中国国家元首,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追述两国思想文化交流的事实之后,他继续说,早年法国数位学者访华,给我们带来的中国形象可以概括为:智慧、持重和和谐,这给伏尔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起了促进作用;而法国大革命又为本世纪初贵国青年提供了灵感的思想源泉,使他们投身于坚忍不拔的长期斗争,最终创造了今日的中国。
——据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周觉《李先念主席访法花絮》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法两国文化“互相借签”。密待朗总统对中法两国的关系有怎样的展望?
材料二 1870—1900年铁路网
年份 |
全世界 |
欧洲 |
美洲 |
亚洲 |
非洲 |
澳洲 |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
210 372 617 760 |
105 169 224 284 |
93 175 331 402 |
8 16 34 60 |
2 5 9 20 |
2 8 19 24 |
(单位:千公里)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
世界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
贸易总额 (单位:10亿法郎) |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
24 36 49 68 |
45.5 68.8 94.2 118.2 |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
(2)根据表2简要分析1870—l900年世界铁路发展状况。利用表2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3所呈现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1945年8月6日,当爱因斯坦在纽约萨朗那克湖边从《纽约时报》的一位青年记者那里知道了日本广岛遭原子弹轰炸的消息时,感到极度震惊。作为推动美国开始原子弹研究的第一人,爱因斯坦不无遗憾地说:“我现在最大的感想就是后悔,后悔当初不该给罗斯福总统写那封信。……我当时是想把原子弹这一罪恶的杀人工具从疯子希特勒手里抢过来。想不到现在又将它送到另一个疯子手里。……我们为什么要将几万无辜的男女老幼,作为这个新炸弹的活靶子呢?”
——据《超越2012》,李华平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爱因斯坦。根据这一评价,举出具有其中之一点评价的两位历史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化与工业化互为因果而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已为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所证实。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的改造,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移到工业经济上来,诚然,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年代里,土地仍然是英国人主要的资源和财富。然而农业人口早在巧世纪开始就悄悄地变化着。
——摘自《欧洲文明扩张史》
(1)15世纪英国农业人口发生厂怎样的变化?(3分)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4分)根据材料
一,结合所学知识,试以英国为例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8分)
材料二:美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2)图11显示,美国的城市化速度的顶点出现在1870年前后,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城市化进程有—次急剧加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原因。(8分)
材料三:1949年之后的2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0.64%增长到18%,仅仅增长了7.36%。1978-1986年,城市化率从17.6%上升到24.5%。到2001年,城市化率上升到37.37%。社科院研究报告称2006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3.9%。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的什么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
的社会原因。(10分)
阅读材料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大的改朝换代也有十几次。改革几乎失败,暴力的改朝换代却几乎获得成功。中国人普遍接受推翻而不接受改革,屈从暴力而拒绝改革。
【材料二】唐代中期“二王八司马”的改革,主角是王叔文,但是他不懂得妥协。反对改革的太子与王叔文多次沟通,改革派尽是不给脸面。支持改革的唐顺宗身体不好要让位给太子,王叔文的老师有名的大官僚杜黄裳出主意,要王叔文组织改革派迎立太子为皇,以免新皇报复,王叔文却严厉斥责。不久,太子登基称宪宗皇帝,对改革派实行非常惨烈报复。
【材料三】林则徐主张抗英大部分人支持,当他提出要学习外国的时候却遭来朝野上下一片“汉奸”的骂名,此后的徐继畲、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都背过“汉奸”的骂名。很难想象英法德美向别国学习,会被骂成“英奸”、“法奸”、“德奸”、“美奸”。
【材料四】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末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9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
回答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造成中国历史上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2)康有为的改良运动和孙中山的革命运动几乎是同时开展的,但是最后革命取代了改良,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两者的消长变化过程。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有利因素。
回答下面关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相关问题:
(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这一社会环境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怎样的特点?
(3)民族资产阶级的这一特点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命运,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
创办人 |
企业名称 |
上海 |
方举赞 |
发昌机器厂 |
南海 |
陈启沅 |
继昌隆缫丝厂 |
天津 |
朱其昂 |
贻来牟机器磨坊 |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⑵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有过发展的高潮,这一高潮大概出现在什么时期?
⑶根据材料三,说说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年代中期又衰落下去?
⑷从张謇企业的历史命运,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表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材料二 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藉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请回答:
(1)材料一实际上反映的是清朝的什么政策?
(2)材料二中乾隆皇帝所言是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
(3)基于以上根本原因,明清两代还采取过哪些相关经济政策?
(4)这些经济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