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分立趋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
请回答:
(1)孔子生活在什么时期?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记录在哪一部著作里?
(2)孔子作为伟大教育家,他对古代教育有哪些杰出贡献?请你列举他的教育名言2条。
2014年全国两会结束不久,习近平即连续到访荷、法、德、比欧洲四国,并访问欧盟总部,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外交将“对焦”欧洲,中欧合作将迎“春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西方殖民者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怎样的尊严?
材料二:经过数百年你死我活的斗争之后,德国和法国人民都深刻地进行反思,认为这样你死我活的对抗下去对双方都是个灾难。于是双方决定重归于好,永不再战……
(2)历史上法德之间有很深的“积怨”。请举出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双方两败俱伤的战役。历史上法国、德国相互对抗的史实还有哪些?(任举2例2分)
材料三: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欧洲实现联合有什么好处?欧洲的联合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
(4)习近平访问欧盟、中欧合作有何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摘自《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中新网4月23日电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2013年4月23日,正在中国钓鱼岛海域正常巡航的中国海监51、23、46船编队发现,多艘日本船只在我钓鱼岛海域活动。
材料三2014、01、21台湾名嘴汇 2014再见甲午年 中日关系风云诡谲就2013年12月26号,安倍晋三在执政一周年之际,不顾中国人民在内的受害国家反对,参拜了供奉有东条英机和广田弘毅等14名甲级战犯,2000多名乙级战犯和丙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发表评论。
当前党和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中国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创建于什么运动中?120年前的甲午年中国海军在哪次战争遭到毁灭性的惨败?在该战争中面对日本侵略与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你写出中国近代史上为国捐躯的一位海军将领。
(3)列举古代中上,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一例。近代史上,日本侵略者屡次在我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请列举一例。
(4)当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如何正确对待中日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在16世纪初已经东来进行殖民活动,并侵占中国领土。此后,沙俄英美继来。对中国的野心日益扩大……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请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回答:
(1)造成清朝初期的对外关系“逆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倭寇”指什么人?(2分)平息东南沿海倭患的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是谁?(2分)
(3)“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给国家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机。请举出两例在清朝初期,面对西方国家“侵占中国领土”,中国在反侵略斗争中取得胜利的史实。(6分)。
(4)反思明清时期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明朝中期,广州一举人欲赴京赶考。但究竟从内河前往,还是沿海北上,他举棋不定。听说海边不够太平,考虑再三,终于打定主意,欣然北上。
请回答:
⑴他走的应是哪条路线?为什么?
⑵为了时常温习功课,这位举人的书箱里会放哪类书?为什么?
⑶你觉得明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危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统一契丹八部,任用汉人为官改革习俗,建筑城郭,创制契丹文字,发展了农业和商业。916年,他称皇帝,国号“契丹”。
材料二:他是党项族拓跋部人,于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他懂得蕃汉文字,懂得佛教经典,还研究过儒家的经史和兵书。他仿照唐宋封建制度建立统治机构,任用汉人为官,根据汉文创制西夏文字,曾制定官制、军制、法律。
材料三:他是女真族完颜部首领,他逐步统一邻近部落。1114年发动了反抗辽奴役的战争,一再取得胜利。1115年,他称帝,国号金,年号收国。摆脱了辽的统治。他还令人创制女真文字。
材料四: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建立蒙古国,在整个蒙古高原建立军事行政制度,并开始使用蒙古文字,确立了蒙古国的规模。随后,他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建立起一个横跨亚欧的蒙古大汗国。
请回答:
(1)写出上述材料中“他”的姓名。
(2)比较上述材料,归纳“他”们的共同有哪些?(至少归纳两点。4分)
(3)归纳上述材料,得出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