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众人议事的地方竖一块被称为诽木或谤木的木头,木头上面放一块横板,横板上用来书写诸如:对某人有意见,国家应该如何治理?这样做的目的是
A.分割权力 | B.出台法律 | C.选拔人才 | D.监督政府 |
1924年12月,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出现了“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的竹枝词。其中“来往行人上下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触犯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B.新式交通工具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 |
C.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 D.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改进交通工具的诉求 |
1851年和1911年都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化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模式改造中国 |
B.参加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
D.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
某校高一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该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A.商品经济 | B.自然经济 | C.君主专制 | D.中央集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