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摘自苏云峰《民初之知识分子(1912-1928年)》,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发现,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拥护者集中的组别应是
民初知识分子的年龄结构
组别 |
出生年代 |
1905年时岁数 |
1919年时岁数 |
1927年时岁数 |
① |
1860 |
36~45 |
50~59 |
58~67 |
② |
1870 |
26~35 |
40~49 |
48~57 |
③ |
1880 |
16~25 |
30~39 |
38~47 |
④ |
1890 |
6~15 |
20~29 |
28~37 |
⑤ |
1900 |
0~5 |
10~19 |
18~27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指出,反封建闹革命就是要反对四权(神权、政权、族权、夫权),下列哪一制度体现了明显的族权
A.分封制 | B.世袭制 | C.宗法制 | D.礼乐制度 |
分封制是西周巩固统治的重要制度,荀子在《荀子·儒教》中说:“周之子孙,荀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分封制的推行是要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 |
B.分封的同姓诸侯位居显略之地 |
C.同姓诸侯是分封的主体 |
D.同姓诸侯比异性诸侯重要的多 |
观看下面一幅漫画,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在两级格局结束后增加 |
B.美国农牧业出现危机 |
C.美国对世界的实际操控能力减弱 |
D.美国综合国力呈下降趋势 |
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 | B.不结盟运动 |
C.世界贸易组织 | D.欧洲联盟 |
某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能够改变这次会议航向的主要原因是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反帝反霸的不结盟政策 |
C.“求同存异”的方针 | D.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