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根据治安维持法等法令,日本对军队和政府不利的消息被秘而不宣,进而被修改成对军队和政府有利的消息加以宣传。天皇是神,是超越国家的存在。对老百姓来说,军队的命令就是天皇的命令,所以不能反对战争,直到天皇下令停战为止。战争领袖在开战以前对人民煽动说:我国是由于皇祖神敕而成为天皇万世一系的世界第一的神国,优秀的日本民族要参加天皇的圣战。日本人被优越感煽惑着,丧失了正义感,心安理得地侵略其他国家,杀戳其他民族。国家危机的说法不断传播,被煽动的国民信以为真,陷于偏狭的国家主义,成为推动战争的力量,还自以为是。
在日本教育中,战争这段时间变成空白。在观念保守的文部省的安排下,1937至1945这一风云变幻的年代,在它钦定的教科书中一笔带过。而随后的年代,由于日本日渐繁荣,对战争的记忆日渐淡化,新的一代对历史真相、对确切发生过的事件,实在是所知甚微。年长的战争幸存者,包括对这一时期应该有更多了解的政治领袖们,采取了对当时发生的事件一概不认帐的态度。
——摘编自(美)基伯尼著《战争——日本人记忆中的二战》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日本政府将国家引向战争之路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日本不直面战争历史的原因及其后果。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美国革命基本上起因于帝国权力和殖民地自治这两种相冲突的要求;马萨诸塞的总督弗朗西斯·伯纳德在他于1765年11月23日寄给在伦敦的上司的信中,十分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美利坚的所有政治上的弊端皆起因于没有确定大不列颠和美利坚殖民地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不列颠和美利坚存在着关于这种关系的种种意见,它们互不一致、互相矛盾。在不列颠,美利坚诸政府给看作是被授权制订地方法、只是在议会高兴的时候才得以存在的社团,议会……随时有权力解散它们。在美利坚,他们自称……是完备的国家,除了有同一个国王外,其他方面均不依靠大不列额;他们从容不迫地完善了立法机关,一点也不受大不列颠的立法机关的支配。……在一个如此巨大的矛盾中,谁将做出决定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利坚殖民地是如何解决大不列颠和美利坚殖民地之间的关系的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他们对皇帝偏爱汉人士族有所反感,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到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延续十六年,西魏延续二十一年,演化为北齐、北周。其后,北周吞并了北齐,隋又代周,继而灭了南朝的最后王朝——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的新兴力量大多肇始于得风气之先的南方或以南方为主。倡导改良与革命的首要人物都出自南方。同盟会在1905至1906年有统计的会员为976人,其中广东170人,湖南158人,四川130人,湖北125人,余为其他各省。江、浙、皖人数不著者,因三省主要为光复会活动地区。光复会不像兴中会、华兴会的人几乎全体加入同盟会,而它只有少数人陆续加人。从改良思潮的酝酿到改良派的形成固然起于南方,即后来的立宪运动也以南方为基地。如江浙的预备立宪公会,湖北的宪政筹备会,湖南的宪政公会,广东的自治会均是。两派的组织及其活动地区说明了它们的社会基础的同一性。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评材料中关于“倡导改良与革命的首要人物都出自南方”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中国历史,自秦汉以至民国成立,其间每当更迭朝代的时候,便有所谓“群雄并起”,这种“群雄”,就是封建的割据之代表人物,他们都是些狡黠者,利用朝代更迭人民骚动的时机,来攫取统治阶级的地位,以保持地主阶级宰割天下的局势。所以朝代只管更迭,却依旧不曾脱离封建社会,而走入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但是,为什么不能脱离封建社会呢?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中国的产业没有发达。产业没有发达,所以即令有势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其力量也不足以摇动封建社会的秩序,却不能代替土地资本,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走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一部二十四史的政权推移,翻来覆去,都不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圈子外面,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杨东莼:《中国文化史大纲》
材料二大量贵金属经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被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16世纪的政治经济学专家们针对这个时期提出了一套“国富”理论。他们认为这个理论没有任何瑕疵,并且可以给他们本国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他们认为,只有黄金和白银才是最实际的财富……重商主义将财富的价值无限扩大,而对于普通人来讲,成为“有钱人”则成为其毕生的追求。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像外科手术技术和时尚潮流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就我所知,到了19世纪,重商主义被摒弃,迎来了开放与竞争并重的自由经济体系。
——(美)房龙:《人类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当时中西商业政策的不同并分析这一不同背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袁总统之为人,……综言之,则新智识与道德之不备而已,故不能利用其长于极善之域,而反以济恶。既自顾手执政权者十余年,天下之大、变故之繁,无不为其牢笼而宰御,则益骄视一切,以为天下事不过如此。于是其手段日以老辣,其执行益以勇往,乃至举中国之人物为供奔走,尽中国国家之所有,供其政治演剧之材料。某今敢断言于此,长此不变以终古,袁总统者,在世界历史上,虽永不失为中国怪杰之资格,而在吾民国历史上,终将为亡国之罪魁。
——黄远庸《少年中国之自白》
材料二……对政治人物,与其追究其道德,不如认真关注他在制度建设上的取向和作为,那才是影响深远的东西。袁世凯孤身一人在朝鲜与日本交涉,在晚清宪政改革中敢为天下先。……一人敌一国:袁世凯数度驻守朝鲜凡十二年,在越来越困难的境地中,他有胆有识,有智有勇,竭力维护了大中国的利益。
——史学家袁伟时
材料三不要相信罗马是可以一天建造出来的。也不要相信民初的悲剧是有一个特别“孬”的人直接造成的,以为历史上没这个人就一切OK了。试想,如果20世纪最初几年,“群体”没有立宪的思潮,袁世凯不会贸然去充当那个“立宪派领袖”。如果1911年,大半个中国的“群体”都不想试试共和,他也不会说:“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 如果1915年秋,“群体”没有厌倦了共和的吵吵闹闹,想“老主子”了,袁大总统也不会去打造那把龙椅,“洪宪”一回。 说得明白点儿,民初的那些事儿和任何个人都没多大关系,全在那时的社会。
——张社生著《绝版袁世凯》(201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黄远庸和袁伟时对袁世凯评价的不同观点及理由。
(2)你是否赞成材料三中作者对袁世凯的评价,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