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元年,唐绍仪、蔡元培、汪兆铭、宋教仁等二十六人特地组成社会改良会,指出:“数千年君权之影响未泯,其与共和思想抵触者颇多。同人以此建设兹会,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该组织的建立有助于
| A.传播君主立宪思想 |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 C.肃清封建残余思想 | D.同复古逆流展开斗争 |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 |
北宋时东京开封城内:“倘欲修整屋宇,泥补墙壁……即早辰桥市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南宋时都城临安城内沿街的临时工匠,如补锅、修鞋帽、穿珠子、修刀剪、磨镜等匠人,随时可叫唤,大约有数十种。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 A.行业分工开始出现 |
| B.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
| C.以官营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
|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
|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
|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
|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
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这一规定()
| A.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 |
| B.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提高 |
| C.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
| 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 |
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
|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