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进口、出口、新闻纸、铁路、铁轨、火轮机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
《申报》曾刊登如下公告:“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公告颁布的时代背景是
A.维新派倡导变革社会习俗 |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
C.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 | D.五四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思想 |
1904年,刘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为其写序称;“汉公是编,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俾读者识太平朝之所以异于朱明,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A.孙中山客观地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 |
B.孙中山的目的是借太平天国运动宣扬反满革命 |
C.孙中山基本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
D.孙中山全面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
苏轼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阏一,不成为书也”。苏轼的书法理论受下列哪一思想的影响
A.道教思想 | B.理学思想 | C.法家思想 | D.佛教思想 |
《七夕乞巧》诗云:“……向月穿针易,迎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七孔针或九孔针为巧)与这一风俗密切相关的认识是
A.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 B.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
C.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 | D.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