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分点概括“缓解交通堵塞”的三条措施,每条不超过6个字。
为改善城市交通状况,逐步解决关箥民生的交通拥堵问题,今年,杭州市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据悉,有关部门在市区新增公共自行车5千多辆,新增和更新公交车共300多辆,同时国快城区中心道路的建设,完善公交专用车道,启动城市环线项目,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采取立体开发和地下空间开发等方式建造停车场地,解决商场、、车站等重点区域的停车难问题。鼓励单位开放内部停车场,探索并实施分时停车、借时停车等做法,另外,在大力宣传交通法规的同时,对车辆行人闯红灯、车辆在路品违法变道、行人过路口不走人行道等重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对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
有人做了一次中国国民读书调查活动,主要调查国民读书方式和倾向,调查情况如下表所示,根据下面的调查表,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
年份 |
纸质图书阅读 |
网络(电子)阅读 |
2010年 |
80.2% |
19.8% |
2011年 |
76.3% |
23.7% |
近两年我国国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下列句子排序。
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正确顺序是
如果我是中学语文教师,会怎么教学生?那么,答案就有了。
①让我回顾一下,在我的中学时代,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②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③对这个问题不能凭空回答,而应凭借切身的经验。④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
毕业在即,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感谢与敬意,小王想送给老师一张纪念卡,并在卡上题写一副对联,他选了以下几组词语来构成对联,你能帮他完成这幅对联吗?
笔酣日暖墨浓风和绽桃李写春秋
上联:
下联:
语文综合性学习,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1)--(5)题
①目前,我省中小学正掀起“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不少学校正大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孩子们与经典相伴,感受经典魅力。
材料一:②某小学在校园环境文化的创造中,充分利用书香长廊、橱窗、墙壁、黑板报等空间学习经典。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渗透国学经典的文化元素,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快乐成长。
材料二:某学校提倡快乐学国学。校园内众多的楹联、教学楼上的《弟子规》、经典美文以及出自经典的指路牌(“三乐苑”“积步轩”)等等,都让学生随时能接触到经典。
材料三:某中学让古诗文、名言警句上墙、上板报。只要走进校园,可以看到孔子、孟子等圣贤的经典名句把各个角落的橱窗装点一新,可以看到同学们以国学经典为内容的书法展,可以看到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板报,处处显现出同学们与传统文化的亲近。
(1)从以上材料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材料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将它改正过来。
(3)材料三中提到用孔子、孟子的经典名句装点橱窗,请你帮他们各写一则孔子、孟子的名言贴在橱窗里。
(4)请你对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活动”,提两条建议?
(5)为了准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我校九(1)班向省少年宫歌舞团借8套服装,请你以九(1)班的名义写一张借条。
综合性学习。
2012年,被誉为“语林啄木鸟”的《咬文嚼字》杂志发起“围观名家博客”活动,为12位名人的博客文字“挑刺”,引发了广泛关注。请你参加相关活动。
材料1:通过全年“围观”12位名人的博客,专家组认定其差错共538条。
材料2:郭敬明把“令你们自豪”误写成“另你们自豪”;韩寒把“见人不救”误写成“见人不久”等。郑渊洁的“孙大爷终于被北京警方恍然大悟”,让人不知所云。
材料3:12位被围观的名人纷纷谈自己的看法,以下两位“博主”的感受颇具代表性。
“今后自己在写博客时会更慎重点,希望能对青少年读者起到较好示范作用。”(郭敬明)
“我以前经常写完不检查就直接发布,这让我出过很多丑……《咬文嚼字》的监督,让我对文字更有责任感,我很感谢他们的工作。”(韩寒)《咬文嚼字》杂志社编辑接受了小记者的采访,以下是部分采访记录。请根据情境结合上述材料,完成下列对话。
小记者: A
编辑:博客是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平台,名人的博客读者更是动辄百万,其受众几乎相当于一份日报。名人作为受关注度甚高的公众人物,其发表在公开平台的文字,已经是公共读物。所以我们认为,对公众人物的博客文字,有一定的监督和要求,是必要的。
小记者:名人被揪出错误,似乎是件不大光彩的事儿。给他们挑错,他们不反感吗?
编辑: B
记者:是啊,这些差错,如果细致一些,确实可以避免。名人应该有这样的风度,应该比其他公民更具公共责任感。谢谢您!
AB班级里就“对网络语言是否应该‘咬文嚼字’”举行了辩论赛,反方同学认为网络语言具有随意性,不必吹毛求疵。针对反方这一观点,请代表正方拟一则辩论词。
古人也咬文嚼字。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清初著名剧作家兼评论家李渔认为“闹”字极粗极俗,且听不入耳。王国维却说:“着一‘闹’字,则境界全出矣。”你赞同谁的意见?并请说说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