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潍坊电缆厂为增效节支,决定对生产中的废电缆进行回收利用。已知电缆绝缘皮是塑料,线芯是铜。为了回收金属铜,同时得到硫酸亚铁,设计了如下方案:

请完成下列问题:
(1)方案中①反应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纯铜在              (填“金属1”或“金属2”)中。
(3)溶液2中含有的溶质是                                        
(4)你认为方案       好,理由是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6分)酸、碱、盐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请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从微观角度看物质的变化是化学的思维方式之一。下图表示生成氯化钠的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其微观实质是

(2)对比学习有利于发现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为探究酸的化学性质,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A试管内无明显现象,B试管中镁带表面观察到的现象是
C、D两试管中均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E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产生白色沉淀;
F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结论
酸的很多反应通常在水溶液中才能完成。

不同的酸根会导致酸的“个性”有差异。

请分析上述现象并回答:
清洗试管时,将C、F两试管中的无色液体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废液缸,废液缸中立刻冒气泡并出现白色沉淀。废液缸里最终产生的白色沉淀中一定含有硫酸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白色沉淀中可能还含有(填化学式)。

(6分)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体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1)①近期许多城市出现雾霾天气,形成雾霾是空气中PM2.5含量的增加。PM2.5指的是
a.SO2b.CO c.NO2 d.可吸入颗粒物
②治理被酸雨侵蚀的酸性土壤,可加入适量的(填字母)。
a.KClb.Ca(OH)2c.SiO2
(2)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该物质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3)二氧化氯(ClO2)是新一代饮用水的消毒剂,工业上将氯气(Cl2)通入亚氯酸钠(NaClO2)溶液中反应来制取二氧化氯,同时生成氯化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8分) 完成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1)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用含氢氧化铝的胃舒平治疗胃酸过多:
(3)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4)少量硫酸铵固体与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研磨:

(6分)芬兰发明家马蒂·努尔米亚发明了一种中和处理二氧化碳的新方法,是将二氧化碳从火力发电厂的烟气中分离出来,放入含有长石成分的水溶液里进行中和处理。在反应过程中,长石的成分不仅能吸收二氧化碳,同时还会生成一些有用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可用作生产铝的原材料和玻璃制造业。其主要流程可示意如下:

(1)发明家将CO2从火力发电厂的烟气中分离出来,通入含有长石的水溶液里吸收,从环保的角度看,这样做的意义是
(2)长石是地壳中最常见的矿石,含量高达60%。长石主要包括钾长石、钠长石、钙长石()。若钙长石吸收的反应方程式为:

请模仿钙长石,写出钠长石吸收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若A的pH小于7,试写出一个符合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4)溶液M中的溶质为,B可用作改良酸性土壤,则B为 _;操作③主要目的为

(9分)现有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序号)。若反应过于剧烈,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写一种即可);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进一步研究高锰酸钾的分解产物,某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并取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使之完全分解,进行下表所示的实验。
【实验内容】:

编号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取反应后固体剩余物0.2g
加入5mL6%的溶液
剧烈反应,放热
产生大量气泡
生成物中的
催化分解
2
取0.2g加入5mL
(质量分数)的溶液
平稳反应,放热,持续产生气泡
催化
分解
3
取反应后固体剩余物1.0g,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过滤
固体完全溶解,滤纸
上无黑色固体残余物
固体剩余物中无

【实验分析】:
①完善上表中的填空内容:实验2、实验3
②实验2的目的是
③经讨论,实验1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资料】:在43.9℃~377.9℃范围中,受热分解时,会发生以下两个反应:

④取8.0g,加热使之完全分解,生成的质量可能为(填字母序号);
A.0.81g B.1.08g C.1.42g D.1.62g
⑤资料显示,在43.9℃一377.9℃范围中的失重率(的质量比)为18.0%。结合资料分析,在43.9℃~377.9℃范围中,分解反应主要以(填“a”或“b”)为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