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某一著名风景区内,可目睹到难得一见的奇观——“卧佛含丹”,极具有待开发的旅游价值,最佳观赏时间是每年的9月15日至18日。在此期间,一位当地的旅游服务人员于6时15分(北京时间)看到日出,经过一天的忙碌工作,在返回行程的竹筏上目睹到这一天象奇观(如右图),并且发现太阳余晖下自己的身影正好与顺水自流的竹筏垂直,此时手表上的时间(北京时间)显示为18时45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地可能是:
| A.四川盆地 | B.两广丘陵 |
| C.浙闽丘陵 | D.三江湿地 |
图中的河流流向大致为:
| A.南—北 | B.西北—东南 |
| C.西南—东北 | D.东—西 |
理论上,还有个时间段也能出现“卧佛含丹”奇观。这个时间段是:
| A.3月26日---3月29日 | B.3月15日---3月18日 |
| C.9月28日---10月1日 | D.4月13日---4月16日 |
读图海陆分布示意图(甲)和某地气压、气温年变化示意图(乙),据此完成第下列各题。
甲图中与乙图所示气压、气温年变化状况相一致的地点最有可能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与甲图中①地相符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B.温带草原带 | C.温带荒漠带 | D.亚寒带 |
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
|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 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
| 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 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 |
在水资源的社会循环各环节中,下列做法不够恰当的是
| A.取水——保护水源地 | B.输水——减少过程损耗 |
| C.用水——节约、综合利用 | D.排水——防止当地污染 |
图是某城市市区、城郊居民区、郊区等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图中能正确表示市区、城郊居民区、郊区等夏季午后气温变化分布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图中的序号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中各序号与地质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沉积作用 |
| B.②一风化作用 |
| C.③—重熔再生作用 |
| D.④一侵蚀作用 |
④作用最终形成的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 B.大理岩 | C.玄武岩 | D.砂岩 |
山地的坡向和坡度决定了获得的太阳直接辐射量的多少。图3中的①②和③④分别是甲、乙两山地在冬至日南、北坡不同坡度所接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量随时间的变化图(图中实线代表等太阳辐射量线)。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序号代表的坡向正确的是
| A.①③表示南坡 | B.②④表示南坡 | C.②③表示北坡 | D.①④表示北坡 |
由图判断甲乙两地冬至日昼夜长短正确的是
| A.甲地夜长约8小时 | B.乙地昼长约8小时 |
| C.甲地昼长比乙地短约3小时 | D.甲地昼长比乙地短约1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