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乡村知识分子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由此可见当时
A.广大乡村习俗没有变化 |
B.民主共和观念荡然无存 |
C.作者对辛亥革命有抵触 |
D.作者十分向往西方文明 |
针对洋务运动,一位清朝官员写道:“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机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退,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以期驾乎西制之上。”这位官员意在强调
A.放开民间设厂限制,容易导致人人争利 |
B.政府应“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
C.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依托民办企业 |
D.洋务运动有望实现全面地超越西方 |
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后制作的时间轴,所标注的7处事件中,标注正确的有
A.4处 | B.3处 | C.2处 | D.1处 |
《明史·职官制》记载:“内阁制票拟,不得不决与内监与批红,而相权转归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 | B.皇帝设内阁和司礼监互相牵制 |
C.宦官控制阁权,政治黑暗 | D.明代相权实际控制在宦官手中 |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它是汉代察举制度的一中延续和发展。一下关于九品中正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正”是在中央设置的负责评定等第的中正官 |
B.“九品”指中正官据人物的才能按九等进行评定 |
C.“中正”所评定的品级即被评人所授官职的品级 |
D.选官方式的封闭,便利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
“熹平石经”是东汉熹平年间,为正定六经文字而镌刻的,因用一种字体书写,又称“一体石”。图为石经的部分残石及拓文。下列围绕石经的说法,有误的是
A.残石上文字的字体应该是隶书 |
B.反映了东汉学术思想的繁荣 |
C.有助于研究儒学文献的演变 |
D.是研究汉代儒学的第一手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