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期间
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④ | D.③④ |
据统计,1921年中国的绵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接近棉花产地和销售地的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这反映当时
A.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
B.民族工业中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已十分强大 |
D.自然经济并末受到冲击 |
辛亥革命后,与“民主共和”并存的爱国进步思潮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体西用” |
C.“实业救国” | D.“民主科学” |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
A.发展迅速 | B.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
C.内部管理不善 | D.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
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下面是四名同学分别在2、3、5、6处填写的文字说明,正确的一组是
A.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形势逆转、下降 |
B.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曲折发展、萎缩 |
C.进一步发展、迅猛发展、再创辉煌、下滑 |
D.艰难起步、进一步发展、萎缩、陷入绝境 |
(甲午战争后)“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引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 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
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 D.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