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深刻影响。(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之一是
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 |
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
C.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氛围 |
D.教育不发达造成人才奇缺 |
源头村位于江西南城县上唐镇境内。数百年来,这里流传着南宋理学家——朱熹老先生讲学赋诗的佳话。据老人们说,源头村还曾改名为“活水乡”,以表示对朱熹来此讲学赋诗的纪念。朱熹讲学中最有可能出现的言论是( )
A.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B.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
C.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 |
D.儒家应设法“正君心”来干预政治 |
《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这一学派应是()
A.儒家 | B.道家 | C.墨家 | D.法家 |
下列言论中,与“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的观点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
A.“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C.“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
D.“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 |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这一学派是( )
A.主张节俭的墨家 |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 |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 | D.“无为而治”的道家 |
苏轼在《东坡题跋》中写道:“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上述材料直接反映了唐代文学艺术
A.名家较少,寥若晨星 | B.发展兴盛,全面繁荣 |
C.注重创新,兼收并蓄 | D.形式僵化,内容陈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