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上海《申报丛书》如是描述某经济政策:“解放了个人的商业和个人的工业之束缚,对于农民废止了生活必需量以外的谷物的强制征收。”据此推断,该经济政策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
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
C.使美国逐步走出经济大萧条的阴影 |
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士大夫普遍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长期闭关锁国
②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③这种认识在甲午战争中被彻底摧毁
④“倭”指的是日本国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 |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宗法制得以恢复 |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
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