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美国的体制称赞不已,说“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托克维尔称赞的体制是
A.邦联制 | B.联邦制 |
C.中央集权 | D.三权分立 |
《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
C.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D.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
唐朝法律允许百姓以击登闻鼓、拦御驾、街衢拦官、投匦方式等非常规方式申诉冤情,如所述属实,则不会受惩罚,“如有不实者,各合杖八十”。这主要说明( )
A.“街衢接诉”成为政府肃贪重要手段 | B.唐朝政府借此使民情上达 |
C.唐朝司法腐败和法律苛严 | D.政府利用街道的公众效应教化百姓 |
“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 )
A.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 | B.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
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 | D.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 |
史料记载:“ 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 )
A.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的规定 | B.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 |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
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开篇则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上述现象不能说明( )
A.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 |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C.宗法制仍有影响 | D.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