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中国1810-1867年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风气已经出现
②洋务运动期间开始接触西方科学
③甲午战争后国人更为关注日本社会
④西方的政治理论在知识阶层传播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一战后,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创作了《荒原》。诗人笔下的“荒原”,荒是水荒,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然而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更增添了人们内心的焦急。诗人通过雷声暗示了只有精神甘露(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救。这一作品的创作风格属于
A.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C.现实主义 | D.现代主义 |
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材料认为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
A.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
B.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
C.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
D.“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流行 |
清代画家石涛有诗云:“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与诗中所描述的艺术表现形式相近的西方画派是
A.古典主义 | B.印象主义 |
C.现实主义 | D.现代主义 |
《西方文明史》中写道:“经过长时期的分离,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这一趋势开始于
A.17世纪后半期 | B.18世纪60年代 |
C.19世纪后半期 | D.20世纪中叶 |
《科学的旅程》一书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下列史实符合该论述的是
①从亚里斯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②从神创论到生物进化论
③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④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A.①②③ | B.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