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是古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的一段名言。这段话表明雅典
| A.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 |
| B.男性公民普遍积极参政 |
| C.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
| D.所有居民都享有民主权利 |
西方某史家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派别时说:“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该派别应是()
| A.洋务派 | B.资产阶级维新派 |
| C.资产阶级革命派 | D.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
有文学评论家认为,“文字上的所谓美,表面上虽若流连风景,其暗中深处,都藏有这一个因素在内。诗词必须有寄托,才觉得有味,真正流连风景的,总觉得浅薄,就是为此。”据此,以下诗句中,该评论家认为较为浅薄的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 C.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①《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②《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③《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 A.① | B.②③ | C.③ | D.①② |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A.民族主义 | B.民权主义 | C.民生主义 | D.民粹主义 |
某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 |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