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光文集》记载:“欧洲商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社会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欧洲人的殖民扩张给亚非社会带来了积极影响 |
B.亚非社会的民族文化受到欧洲人强有力的冲击 |
C.欧洲人的成就推动了亚非社会的近现代化进程 |
D.亚非社会被动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体系 |
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其助手基辛格说:“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阵营的坚决支持 | B.西欧国家与美国冲突扩大 |
C.美国丧失了世界霸权 | D.第三世界国家蓬勃发展 |
两伊战争严重损害了两国经济的发展,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边界争端 | B.宗教教派矛盾 | C.经济利益冲突 | D.意识形态的矛盾 |
“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1890年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地又由西欧慢慢向其他地区转移。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在这两个历史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分别是
A.法国-德国 | B.德国-日本 | C.英国-美国 | D.日本-英国 |
观察下图思考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现实因素:世界政治中心地位的丧失
③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
④可能因素:欧洲宿敌法国和德国的和解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二战后至80年代后期,欧洲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割据”状态,没有形成全欧洲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
A.受欧共体集团排外性的影响 |
B.受“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对峙的影响 |
C.受欧美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的影响 |
D.受欧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