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见下图)。“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教育的发展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
| B.教育的发展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
| C.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的发展 |
| D.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
《国富论》写到:“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式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使能在国内外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亚当·斯密
| A.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条件优越 | B.建议西方工业资产阶级尽快打开中国市场 |
| C.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 D.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盛赞康乾盛世有利发展 |
《字林西报》报道:1927年5月14日,上海最著名的买办世家席宝顺的儿子以反革命罪被捕,五天后,以认捐20万元的国家事业费被释放;5月16日,上海最大的酒业商人赵继镛被以同样罪名逮捕,交20万元后释放;棉纺织厂主许宝箴的儿子以共产党罪名被捕,交67万元后释放……。材料说明
| A.北洋军阀政府勒索敲诈资本主义企业 | B.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
| C.近代民营企业发展缺乏安全的国内环境 | D.国民政府在上海对企业征收重税以镇压革命 |
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
| A.中共尚未找到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 B.他基本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
| C.他看到到工农力量的伟大 |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
| A.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 B.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
| C.促使工农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 D.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
1924年,教育社会学家陈启天在《国家主义与国民教育的改造》一文中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切教育的材料均起了一个大大的改变:人人以为有国家色彩的教材太狭隘,不如采用含有世界色彩的教材;记述战事的教材太残酷,不如采用歌颂和平的教材较合人道;培养爱国思想的教材太危险,不如培养文化的教材可赞赏。”从材料可以得出
| A.五四运动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观念 | B.军阀政府试图通过教材控制青年人的思想 |
| C.巴黎和会淡化了国人的世界意识 | D.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