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1254-1324年)在中国游历了17年,著有《马可·波罗行记》,记述他在中国的见闻,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与马可·波罗同时代的文化成就有( )
|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
| B.《授时历》 、 《神曲》 |
| C.《天下郡国利病书》 、太阳中心说 |
| D.《窦娥冤》 、 《哈姆雷特》 |
1924年,孙中山指出:“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材料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 A.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不宜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
| B.因地制宜地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 |
| C.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以照搬 |
| D.西方的政治文明完全不适合中国的实际国情 |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归来,被南方“独立”各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对袁世凯争夺总统权力的退让 |
| B.革命党民主共和的精神 |
|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高尚品质 |
| D.中华民国政权的不稳定 |
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
|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
|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
| D.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组织原则 |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同时指出“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
|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
| 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 | D.袁世凯上台利于社会发展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这表明
|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
| B.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 |
| C.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 |
|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