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总司令刘峙集中8个兵团及其他直属部队,总兵力80万人,我军出动兵员60万,在豫皖苏边区,展开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这位老兵的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辽沈战役 | B.平津战役 | C.淮海战役 | D.渡江战役 |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17世纪以来,荷兰与英国相继崛起。两国崛起的相似因素在于
| A.进行海盗式劫掠 | B.最早探寻新航路 |
| C.通过垄断性贸易公司殖民扩张 | D.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 |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
|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
| C.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
| D.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
“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上述材料评论的是
| A.联合国的建立 |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 C.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
杜勒斯在1958年说,“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那对于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府的生存几乎是致命的打击。……那会使它们在远东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加”。美国的这一对华政策破产的标志是
| A.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 B.基辛格秘密访华 |
| C.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D.《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