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致君》:“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包拯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没有法律就没有纪律 | B.必须用法律教化民众 |
C.严格执法是治国之本 | D.必须用严刑酷法治国 |
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中全会致蒋委员长电》中承诺:“中共中央一本过去主张,愿以至诚拥护我民族领袖,拥护三民主义。”上述材料说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 B.不再照搬苏联的经验 |
C.开始转变对国民党的认识 | D.极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在自己的著作中陈述:“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下列各项与该思想家所属政治派别主张相符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B.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则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
C.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
D.有民权之用,故法之既立,虽天子不可以不循也 |
明朝泰州学派的王艮一反经典的传统和说教,匠心独具的认为:“百姓日用即道”,“愚公愚妇”都“能知能行”,“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恰当的是
A.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人民性 |
B.取孔孟之道,而舍宋明理学 |
C.李贽将其发展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D.是对“致良知”的继承与发展 |
有学者认为,从整个都城制度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从先秦到唐代,是封闭式都城制度时期;后一阶段从北宋到明清,是开放式都城制度时期,该学者将后一阶段开端定于北宋,其依据是
A.娱乐场所“瓦肆”和纸币“交子”出现 |
B.居民“坊里”制度和集中贸易的“市”的制度的完善 |
C.以街巷结构为基础的街市制度的形成 |
D.都城规模远超过汉唐,人口突破百万 |
《后汉书》记载:“马严,字威卿。拜御史中丞,赐冠帻衣服车马。严举劾案章,申明旧典,奉法察举,无所回避,百寮惮之。”由此可见,马严
A.掌公卿章奏,纠察百官,权力颇重 | B.职权上属于地方官员,与刺史互补 |
C.其官位在东汉位列三公,位高权重 | D.其监察职权能左右皇帝的决策大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