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是通过三大运动形成的,即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大清洗”(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一场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运动)。有观点认为这三大运动是苏联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苏联国内外环境的要求,是巩固苏共政权、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你认为这一观点
| A.不可采信 | B.符合史实 | C.值得商榷 | D.观点模糊 |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 A.造纸术 | B.活字印刷术 | C.指南针 | D.火药与火器 |
有史学家指出:“在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趋势的当代世界,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不可能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去选择一个世界。”该史学家实际是强调了()
| A.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居优势 |
| B.全球化进程只有利于发达国家 |
| C.发达国家仍控制着发展中国家 |
| D.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
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苏联唯一在世的总统戈尔巴乔夫恰好满80岁。关于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苏联进行改革的表述中,下列正确的是( )
| A.其改革走的是自下而上的中国模式 |
| B.其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 |
| C.改革的前期就阻力重重 |
| D.其改革有宏观的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
| A.孔孟之道的影响 | B.老庄哲学的影响 |
| C.韩非思想的影响 | D.墨家学说的影响 |
“……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天人合一 | B.皇权至上 | C.皇位世袭 | D.天人感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