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中国市场化推进的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对比”示意图。该图充分表明
A.七十年代中期市场经济开始发展 | B.国有企业改革成果十分显著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 |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 |
梁方仲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对西汉、唐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进行了抽样对比,从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时 间 |
地区(今山西一带) |
人口密度 (人/km2) |
地区 (今江浙闽一带) |
人口密度 (人/km2) |
地区 (今两广一带) |
人口密度(人/km2) |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
太原郡 |
13.1 |
会稽郡 |
12.3 |
南海郡 |
1.0 |
唐代 |
河东道 |
23.1 |
江南东道 |
31.44 |
岭南道 |
2.71 |
A.今江浙一带始终是中国发达地区
B.人口密度全面反映劳动力集中程度
C.从汉到唐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较快
D.人口密度值能衡量出社会发展速度
马克斯·韦伯等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三公九卿制 | B.三省六部制 | C.内阁制 | D.军机处 |
《汉书·王莽传》载:“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这说明
A.圣人考察山川地理都为地方行政管理 |
B.民风习俗是行政区划的核心依据 |
C.地域和文化心理特征是行政区划依据 |
D.自然环境是行政区划的主要标准 |
据史书记载:“牵牛以蹊(xi踩踏)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A.西周时期 | B.春秋战国 | C.秦统一后 | D.明清时期 |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A.傅斯年强调史学研究中史料的重要性 |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