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 B.美苏推行霸权主义 |
| C.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 D.战时同盟关系结束 |
东汉文物 《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记载了东汉某乡里百姓为解决负责集体事务的“里父老”所需经费,共同出钱买田82亩,以里官为首成立“僤”,并规定此田的所有权归“僤”,使用权归“里父老”。这反映了当时()
| A.世家大族控制了乡里基层政权 |
| B.民众支持地方公共秩序的构建 |
| C.中央政令难以畅达乡里 |
| D.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成为普遍现象 |
.“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
| A.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 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 |
| C.没有依照条例办事 | D.较好发挥监察作用 |
《国语 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 )
| 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 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
| C.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 D.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 |
1954年底,美国就开始对即将召开的某次会议极力阻止,他们认为:如果参加此次会议的国家对举行没有西方参加的会议产生了兴趣,从而在联合国内部形成一个强大的反西方集团;其次,会议将为周恩来传播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提供一个极好的讲坛。对这次会议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 |
| B.推动了“万隆精神”的形成 |
| C.表明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 D.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交流 |
严复是系统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公仆,他用社会进化论宣传他的主张。关于严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他的主张反映了他赞成实行民主共和制 |
| B.严复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与主张变法的先师,借助经学外衣否定专制统治 |
| C.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社会要实行变法革新 |
| D.严复与梁启超、谭嗣同一样,参与了维新变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