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山城烧饼》,完成小题。(共15分)
山城烧饼
安海
①我第一次吃烧饼是在只有几岁光景的小时候。有一次二舅从山城来乡下看我母亲,见到我便取出一包东西,油乎乎的,先是依稀有一股咸香的味道钻入鼻孔,接着我便看到一个圆圆的,表面有螺旋纹的,焦黄的东西,样子有点像母亲做的玉米面锅贴。二舅从上面撕下一块喂在我嘴里,顿时满口都是一种油香的味道。那是我第一次吃烧饼,虽然只吃了一小块,但烧饼的味道却盘踞在了我的头脑中,而且这一次吃烧饼的经历,也成了我在伙伴们面前显摆的一个砝码。
②后来到山城读中专,学校食堂早餐就有烧饼,有时候和同学到离校不远的沙岭子去逛,饿了就在那儿买个烧饼,边走边吃边谈,走到宿舍,烧饼也吃完了。那是一段令人回味的青葱岁月,烧饼由小时候梦寐以求的美味,还原成了一种涵养青春的普通食物。
③第一年放寒假回家和父亲闲聊,不知怎么就聊到了烧饼。父亲说当初二舅的烧饼是从山城买的,那时的烧饼真香。父亲还说原来山城卖烧饼的就那么几家,接着又自嘲地说,多了人们也买不起。父亲又说让我下次回来时给他买几个,我满口答应了,但事实上却没当回事。八十年代末的农村,生活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饭桌上再也不是玉米面打到底的光景了,馒头、米饭已成为稀松平常的食物,就是点心蛋糕也不鲜见,我想父亲或许也只是随口说说而已。因此放暑假回家时我并没有给父亲买烧饼,而是从商场买了几斤高级点心。回家后兴冲冲地从兜里掏出点心,满以为父亲会很高兴,却发现父亲看到那拿出点心后空空的背兜,目光深处似乎有一丝希冀的亮光转瞬即逝了。后来,他虽然吃着点心连连说好,但目光中那种落寞的神情却始终遮掩不掉。那次之后,父亲再没有对我提起过烧饼,我以为他忘了,也就不再想着这事了。
④我上中专的第二年,父亲办理了退休手续。父亲在乡镇工作近四十年,我们一家人跟着他像候鸟一样四处迁徙,脚步几乎抵达了家乡所有的乡镇。临近退休的前几年,他才调回了老村所在的镇,我们也才结束了那种居无定所的日子。
⑤退休后的父亲再也不用每天往返于老村与镇上之间了,但他却并没有悠闲下来,反而增添了一种烦躁感。他开始一遍又一遍地打扫院子,侍弄果树,来往于田间地头。而且他的眼光也越来越挑剔,对母亲横挑鼻子竖挑眼,令母亲很上火,也很烦恼。中专第二年寒假回家,母亲向我诉了半天苦,有时候两个人还在我面前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弄得我也不知该怎么办。好在,他们也只是吵吵,吵完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母亲说父亲的性格变了,以前可不是这样子,以前他总是遇事忍让的。
⑥度过了短短的假期,我又回到了山城的那所学校。头脑马上被眼前的景象和身边的事情填满,父母与乡村暂时忘到了脑后。临近放暑假的时候,收到了姐姐的一封信,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姐姐信中特别提醒我要记得给父亲买烧饼,她说父亲在她面前提过好几次了,很想吃山城的烧饼……直到这时我才知道,父亲参加工作前曾在这座山城做过一段学徒,就像小时候我把烧饼当作美味一样,他最喜欢吃的就是山城的烧饼。
⑦这次暑假回家,我的行囊中多了一兜烧饼。果然,当我把烧饼放在家里的桌上时,父亲感到很意外。他吃着烧饼,目光中有回味、有欣慰、有满足、有失落,他给我介绍他年轻时在山城的经历:杂货铺、武城街、堡子、大境门……那一天,他的兴致特别高,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目光炯炯,手舞足蹈,每个细胞都兴奋着、活跃着。那个假期,家中竟然很平静,父母再没有像以往那样吵过。我发现父亲眼中的焦虑、烦躁已经不见了,父亲又变回了原来那个慈祥、自信的父亲。他每天或者饶有兴致地打理着院中的菜蔬花果,或者和母亲叫上我到地里去给禾苗施肥锄草。
⑧多年后,我读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才明白,父亲当年出现的那一种焦虑、烦躁的情绪,是一种典型的“退休综合症”,忆旧是其特征之一,而烧饼在此刻起到了一种连通今昔的媒介作用。我也才明白,父亲记忆中的烧饼之所以那么香甜,是因为它多了一种调味品,这种调味品就是岁月的沧桑。
(选自《北极光》2011年1期,有删改)在父亲人生的不同阶段,山城烧饼带给了他不同的心理感受。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期 |
情节 |
心理感受 |
父亲学徒时 |
① |
② |
父亲退休前 |
托我带山城烧饼 |
③ |
④ |
吃到我带的山城烧饼 |
兴奋 |
结合上下文品读第⑥段画线句,说说 “我”为什么会感到“意外”。
答: 从文中看,“我”逐渐理解了山城烧饼对父亲有着怎样的意义?生活中,寻常之物有时会变得很不寻常,请结合你的经历就此谈谈感悟。(不超过150字)
答:
现代文阅读。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内容。
选段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描写。表现了老王。
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与后文相照应的句子是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中“镶嵌”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
无论是“十个还是二十个”都能点得清,可作者为什么说老王送的鸡蛋“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呢?
阅读理解。
试
①再过三天 ,小保姆一个月的试用期就到了。小保姆长得浓眉大眼,样子()土气点,手脚()很勤快。煮饭、洗衣、打扫房间,样样活儿都干得挺利索。毕竟是乡下来的姑娘,很实在,女主人对她的总体印象颇佳。不过,在最后三天中,女主人还想对她进行一项测试。
②清早,小保姆起床要去做饭,在房门口捡到一元钱。她想准是女主人掉的,就随手把它放在厅中的茶几上,像收拾一件杂物,随收随放,琐琐碎碎,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当中的特殊意味:这钱藏着一个心计,对钱的漠视竟是一种抗争。
③第二天清早,小保姆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五元钱。她好生奇怪,女主人为何连续两天丢钱?她是个精细的主妇,怎么会丢三落(luò là)四的?咦,会不会是在试探,在怀疑我的诚实?小保姆想到这儿,翘起了嘴巴,很生气:怎么能这样小看人?怎么能这样侮辱人?她越想越气,准备找女主人论理。然而,她仔细一想,又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女主人刚从科长位上退休,富态中透着几分威严,待人接物很有风度。这样体面的人,怎么会玩“钓金龟”的小儿游戏呢?不会的。可是,再想回来,不是女主人,还会有谁把钱放在这儿?她迫切想知道究竟,于是眉头微微的蹙起,旋即用脚把钱拨进了茶几脚下……
④晚上睡前,小保姆趴在卧室窗前窥看厅中动静,她想看看女主人是否来取钱。不出所料,女主人果然悄悄来到厅中,在茶几前趴下,把手伸到茶几脚下……这一镜头令小保姆看呆了。女主人在小保姆心目中受敬重的位置坍塌了,变成了一个粗俗可鄙的恶婆婆。她恨恨地咬了一下嘴唇,似乎在暗暗下定一个什么决心,随后便安然上床睡觉去了。
⑤第三天清早,小保姆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十元钱。她的嘴角立即泛起一丝冷笑,便把钱捡了起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当晚,女主人找小保姆谈话,像当年找科员个别谈话一样,严肃()婉转()采用启发式()你在试用期的工作表现是不错的()这应该充分肯定()可是()唉!做人起头,路正长着呢!诚实是顶要紧的。你如果能够记住这一点,痛改前非,我还是想留下你的!
⑥“你是不是说我捡了10元钱?”
⑦“是呀!难道你不觉得自己有错吗?”
⑧“不,我已经将10元钱还给你了!”
⑨“咦,你啥时啥地还我钱了?”
⑩“早上7点,公共楼梯!”
⑾女主人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还想开口反驳,但“楼梯”两个字却让她像触电一样,浑身一颤。她一时脸红语塞(sāi sài sè),十分狼狈,心中暗暗叫苦:怎么让她看到了?
⑿原来女主人每天早上7点钟都要下楼去锻炼,小保姆就把捡到的10元钱悄悄放在楼梯上。女主人下楼时,看见了10元钱,眼睛一亮,左右张望,看没人在场,便赶快捡起钞票揣(chuāi duān)进怀中,根本没有想到有谁也在悄悄地测试她……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样子()土气点,手脚()很勤快。给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丢三落()四语塞()揣进()给⑤段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严肃( )婉转( )采用启发式( )你在试用期的工作表现是不错的( )这应该充分肯定( )可是( )联系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①小保姆的日常表现(限于十个字以内)是
②“这钱藏着一种心计”,联系上下文,这里的“心计”指的是女主人对小保姆接连三次“测试”,小保姆的表现是: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女主人“脸红语塞,十分狼狈,心中暗暗叫苦”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题目“试”蕴含两层含义,仔细读文章,说说这两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阅读理解。(12分)
外形很像绚丽的树枝的花朵的珊瑚其实是一种动物,它们虽然不具备运动器官,但有口和原始消化腔,并具有肌肉结构和简单的神经系统。
珊瑚礁主要是由无数造礁石珊瑚的骨骼构成的。珊瑚礁可以明显地减弱海浪的冲击波力,有效地阻挡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为海滩提供了重要的保护。对于每年都遭受多次台风袭击的海岸及岛屿来说,珊瑚礁的这种巨大的保护作用,是人类所不应忽视的。
珊瑚岛、礁是人类和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的领地。这些礁、岛、滩主要分布在世界热带海区,仅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各类珊瑚岛、礁就有几百个,其中很多都是人类长期居住和人类生产的基地,如:我国的南海诸岛。这些珊瑚礁养育出的动物有不少是世界和国家的一、二类保护物种。
此外,还应特别指出的是,在地球的生物圈中,珊瑚礁是一种重要的碳吸纳物。有关研究认为目前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日益增高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均与珊瑚礁日趋严重地被破坏有关。因此,这一问题已引起不少国家的重视。根据文意,下列对有关“珊瑚礁”的知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珊瑚礁可以减弱海浪的冲击波力。 |
B.珊瑚礁能在看来养分不足的水域内养育种类繁多的动植物。 |
C.珊瑚礁是由无数造礁石珊瑚的骨骼构成的。 |
D.珊瑚礁还能保护海滩,阻挡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 |
下列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珊瑚是一种不具备运动器官的原始动物。 |
B.珊瑚是一种外形很像绚丽的树枝的花朵的动物。 |
C.珊瑚不具备运动器官,但有原始的消化腔、肌肉结构和简单的神经系统。 |
D.珊瑚是一种有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动物,它的消化腔是原始的。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的南海诸岛就是一种珊瑚岛、礁,是人类和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领地。 |
B.珊瑚礁养育出的动植物有不少是世界和国家的一、二类保护物种。 |
C.人类对珊瑚岛、礁天然资源的恶性掠夺,使珊瑚岛、礁受到日趋严重的破坏。 |
D.珊瑚岛、礁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和珍稀物种提供了生长和繁衍的适宜场所。 |
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积极保护珊瑚礁,使之成为人类居住与从事生产劳动的主要领地。 |
B.保护珊瑚礁是一种改变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的积极有益的措施。 |
C.保护珊瑚礁,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 |
D.人类应当重视珊瑚礁在地球生物圈内所起的重要作用,积极保护它,使它免受人为的破坏。 |
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事业篇
柳斌杰
自然造物,最美好的莫过于人的生命。然而它来去匆匆,惟其珍贵而短暂,所以在人类进步的历程中,每一代青年,在人生之舟起锚开航之际,总要探索人生永存的秘密。
把它裹进花前月下的男女柔情之中?把它交给吃喝玩乐的享受?把它关在金钱筑起的象牙塔里?把它置于戒备森严的高楼 深院?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最宝贵的一生。在前人用生命所写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告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蟊贼。金钱、财产、享乐,都只能是人们生活中的奴仆,一旦让它们变成人生的主宰,那将是最大的不幸。人们不停地探索,终于找到了人生永存的保险柜,这就是伟大的事业。
事业是人生的常青之树。它植根于人民幸福的土壤中,汇合千千万万的人生,永远生气勃勃,枝繁叶茂。谁的人生与事业不分离,谁就找到了最好的归宿。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进步的事业是永存的。把人生溶进伟大事业的人,它就同事业一样永远年轻,不会消失。
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诵,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祖冲之、毕升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技术领域留下的发明创造,使后人享用不尽。谁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树了一座人生的不朽丰碑。
和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事业相比,共产主义事业是最宏伟的,它将给人类创造彻底的、全面的、永恒的幸福。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人们,英名和业绩将永远留在人民心中。我们为能赶上这样辉煌的时代而自豪。新一代青年,只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共产主义,那无疑就是在建造人生永存的金字塔。
时代的发展总是把我们青年置于新的起跑线上,注目那无垠的空间和广袤的大地,也许你会感到自己的渺小。是的,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伟大的事业需要汇集平凡的劳动。只要胸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脚踏实地为之奋斗,把人生献给你的岗位、你的工作、你的祖国,你的人生就将洋溢着永久的光彩。
(选自《中国青年》1984年第6期)全文论述的中心是
支撑文章中心论点的两个分论点是
文章主要的论证方法有
第四自然段中事例的分类及排列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说说你对下面几个短语的理解。
①人生之舟起锚开航
②金钱筑起的象牙塔
③人生的蟊贼
贼关于事业,你有自己的看法吗?请写下来。
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从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象赛球一般,因竞争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本段要说的中心话题是
为本段的中心论点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
本段中设例的作用是
本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发挥想象,将“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中“理想的生活”描写出来。
说说本段语言表达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