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
| 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
|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
| D.“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
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 |
| 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 |
| C.政府默认舍本逐末 |
| 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
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度的推行()
|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
| B.抑制了土地兼并 |
| 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 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
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 |
| 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
| 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 |
| 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包括()
①生产的社会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②形成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垄断组织
③形成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狂潮
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根据表格分析下列观点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
| 阶段 |
民族工业状态 |
原因 |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
短暂春天 |
列强放松侵略 |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
萧条 |
列强卷土重来 |
| 抗战时期 |
遭摧残 |
日本的经济掠夺 |
| 解放战争时期 |
陷入绝境 |
美国商品的涌入 |
A.国家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B.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C.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D.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