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朝郡县制度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④ |
1927年陈炯明所著的《中国统一刍议》提到:“三民主义及其发表之政纲,类皆东抄西袭,绝少独立之思想,一贯之理论,而于国情亦未适合。在今日视之,已属陈腐不堪,亟待修正。有何神圣而必强求青年,桎其心思,梏其趋步耶!”陈炯明对三民主义的评论主要反映了
| A.三民主义是不适合中国社会实际的空想 | B.陈炯明是背叛三民主义的罪人 |
| C.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有局限 | D.三民主义制造了新的个人崇拜 |
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巾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
|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
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合理 |
|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
| C.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
| D.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
(《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
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上述材料中出现从《诗经·小雅·北山》到《诗经·小雅·大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 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 B.青铜器的制造 |
| C.水利工程的兴修 | D.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
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的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
①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②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了此“原理”
③作者对“原理”开创者持赞赏态度
④作者对“后世”的官制持否定态度
|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