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清教主张“纯洁”英国国教,清除其中的天主教残余,提倡节俭和勤奋,反对奢侈浪费,实质上反映了 ( )
| A.国教与清教矛盾尖锐 |
| B.天主教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
| C.启蒙思想已广泛传播 |
| D.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利润和积累资本的愿望 |
“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13次会议记录显示,为履行一项条约,“联军司令官决定把拆除临时政府管辖区以外的芦台炮台及山海关等炮台的工程交给临时政府负责并由它承担经费”。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太平天国运动中,一方面在《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天下人”平分“天下田”;但也颁布法令:“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这说明太平天国
| A.比较注重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 B.经济政策与政治制度脱节 |
| C.政策法令具有极大随意性 | D.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 |
有西方学者指出,传统中国是“一具涂着香料、裹着丝绸、写着象形文字的木乃伊,它的内部循环就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该学者认为
| A.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前的 | B.中国外表僵化内部充满活力 |
| C.中国传统社会与埃及相类似 | D.中华文明悠久灿烂并且连续不断 |
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的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教改革的完成 | B.海外殖民扩张 |
| C.德意志实现统一 | D.从法国获得巨额资金 |
在美国独立之初,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曾谈道:“现代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汉密尔顿所说的“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是指
| A.实行邦联制,缺乏统一的中央政府管理 |
| B.保留奴隶制,造成南北方日渐对立 |
| C.实行联邦制,确立了联邦至上的原则 |
| D.1787年宪法有种族歧视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