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
|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
|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
2011年1月,在全国大学生中开展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结果公布,在270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前10项依次是: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毛泽东、故宫、邓小平、兵马俑,而周杰伦、韩寒均排在200名之后,这一结果反映
| A.中国传统典范及遗产深刻影响青年一代 |
| B.青年一代的核心价值观发生根本转变 |
| C.现代传媒带来的“追星”现象已不复存在 |
| D.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甚微 |
据“借谷票”中的信息判断,群众借出谷物是为了支援
| A.北伐战争 |
| B.反“围剿’斗争 |
| C.抗日战争 |
| D.解放战争 |
《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 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
|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
《胡适口述自传》中说:“那个以鼓吹‘中国文艺复兴’和‘文学革命’为宗旨的《新青年》杂志,就逐渐变成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我们北大之内反而没有个杂志发表文章了。”这段话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 | B.新文化运动阵营思想日趋分化 |
| C.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失败 | D.胡适公开否定新文化运动 |
“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1860年是个很重要的时间点”。以下史实最能支特这一观点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 B.《资政新篇》的颁布 |
| C.洋务运动的兴起 | D.“西学东渐”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