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太学三合法》: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合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含、上含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
材料二       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各个封建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从16世纪起,特别是在十七八世纪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并于1872年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萨克森学制计划》也称为萨克森法令(the Saxon Code),由梅兰克顿执笔、路德修订,是16世纪第一部学校法。《萨克森学制计划》以法律的形式要求萨克森地区实施世俗办学,为国家和教会培养具有新教信仰、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所涉改革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宋代教育与宗教改革后德国教育的异同。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和世界航运能力(千吨)

时间(年)
世界
英国
帆船
轮船
帆船
轮船
1820
5800
20
2436
3
1850
11400
800
3397
168
1899
6500
22400
2096
7208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从1783年到1870年这一时期,许多英国人的勃勃雄心是非常明确的。英国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国家。英国人要离开英伦三岛寻求商业机会,并在世界传播他们的价值观。
材料三这是否是因为正在迅速工业化的英国现在能大规模地调动资源、组织力量和先进的军事技术,没有一个亚洲国家能够抵挡,因而印度首先被拿来开刀是活该倒霉?或者是另一种情况被政治动乱弄得四分五裂的印度已病入膏肓,完全无力抵御任何外来威胁。
材料四此刻英国政府的权力遵从上帝的旨意,成为在世界广大地区维护和平和秩序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从而有助于在数百万人中传播上帝的赐福与文明。
——材料二、三、四均摘录于
(英)P·J·马歇尔《剑桥大英帝国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世界航运业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世界航运业所处的地位及其原因。(6分)
(2)归纳材料二、三、四中关于英国在全球扩张的因素。结合材料一以及相关知识,指出哪一个因素才是英国建立起世界帝国的根本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述19世纪英国对世界的影响?(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王之利(商业)百倍”……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与了秦国政权的争夺。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禁百官置邸贩鬻。
——《新唐书·德宗记》
材料四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南宋初年,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2分)
(2)材料二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4分)
(3)材料三中,唐德宗为什么要禁止百官经商?对唐朝经济繁荣有什么影响?(3分)
(4)材料四中所说的“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近代以来,“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民大会每隔10天集会一次,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讨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如战争与媾和、城邦粮食供应、选举高级官吏、终审法庭诉讼等。通常用举手表决……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的,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50人组成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
材料二

材料三著名法学家耶林曾在他所著的《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局限。(4分)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中所示人物对法制建设作出的贡献。(2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罗马帝国“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4分)(请举出三个例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史料二“(议会)上下两院如果做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
——W.白芝浩
(1)史料一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指的是什么?这种政体的特点是什么?通过这种设计,“控制者”最终处于什么地位?
(2)史料二表明,英国的权力中心在哪里?国王在政治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国别
中国
英国
综合国力
落后封建国
世界强国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素质低下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被动
殖民扩张,主动
中英贸易
出超
入超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2011年10月9日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利的影响?
(2)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结合材料二中的表格内容,你认为是否有道理?说明你的理由。
(3)辛亥革命为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做出哪些重大举措?结果如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