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 A.风俗 | B.贡赋 | C.礼仪 | D.秩序 |
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到法律 |
|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
马克思称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关于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
| B.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
| C.他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自己这一命题上 |
| D.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
2004年8月,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悲哀的原因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评论着眼于二程和朱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
| B.此说法有失偏颇和浅薄,没有去辩证的客观评价 |
| C.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没有任何进步之处 |
| D.我们应该批判的继承程朱理学思想 |
程颢、程颐的主要思想包括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②“人伦者,天理也”③“知行合一”④“格物致知”
| A.①②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
|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