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新经济政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国服饰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图一清代的长袍马褂图二中山装

A.由传统走向近代化 B.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
C.由实用到时尚 D.由中国到西洋

大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5月19日通过霍莱—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约40%。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30年代的关税战。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美国转嫁危机的一种做法 B.使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
C.导致国际贸易萎缩 D.有利于迅速渡过危机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3日社论提出:“湖北省红安县土质瘠薄,生产条件不好,今年平均亩产也达到834斤,比1952年增长了一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量增产地区,有的是十分贫瘠的,在那里能够提早十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指标”。 材料反映了

A.这种目标有利于经济的稳步发展
B.当时经济建设的要求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C.政府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创造条件发展农业
D.当时经济建设中出现盲目冒进,追求高速度的倾向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即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材料中“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指的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D.闭关锁国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