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戴帽子的自己
上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天,我就被教数学的班主任老太太扣了一顶帽子一一“事儿多”!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教学楼还没有盖起来,一排排全是平房,一年级就在最前面那一排。我们三班挨着二班。为了在老师面前好好表现,我第一个扛起了扫把,走出教室,在院子里扫起来。老太太眼尖,一眼就看到我,一个箭步冲过来。我心里一阵狂喜,哈哈,等着瞧,老师来表扬我啦!老太太一把把我拉过去,说:“你知不知道什么叫‘卫生区’?你过线了,你在替二班扫地,你知不知道!”七岁的孩子还以为这是在表扬自己呢,因为学前班老师说了,要时时想着帮助别人。帮二班扫地,难道不是在做好事吗?我可以帮二班扫完了,再扫我们三班啊。老太太丢下三字——“事儿多”,转身就走了。我站在原地,想了好久好久,“事儿多”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二年级的时候,我又被语文老师冠了一顶帽子——“骄傲的大公鸡”。二年级伊始,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骄傲的孔雀》,大概意思是孔雀爱美爱虚荣,因此让自己很狼狈。老师要我们坚决远离骄傲的孔雀,学会谦虚做人。有一次期末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和奶奶去外面散步,顺便抓树上的知了,正好碰到隔壁班的语文老师。她说:“你们明天就期末考试呢,你为什么不好好复习啊?”我抠着白杨树的树皮小声说:“我上次期中考试之前就没看书复习,语文还考了全县第一。我觉得不复习就是诀窍,肯定能考好。”这话很快就传到了我们语文老师的耳朵里,当然了,期末考试我没考好。“骄傲的大公鸡”这个名号从此就在语文老师那里传开了。我想来想去都没有想明白,我们学的不是“骄傲的孔雀”吗?
三年级的时候,我才慢慢知道原来这些名号不好,有这些名号说明别人不喜欢你。我开始有点自卑,有点迷茫一一我到底要怎么样做呢?我是要坚持按我自己想的去做我自己,还是要做让别人喜欢的自己?那个时候,没有人告诉我答案。当然了,我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当时班里同学都很喜欢刚转来的新同学张超,她从山西大同转学过来,她说普通话,她走路八字脚,她的腿细细长长。说普通话,我不好意思在课下的时候说;腿长得怎么样,我也决定不了;八字脚嘛,最好学了!从此以后,我上学下学都刻意把脚往外撇,一定要把自己走路的姿势纠正过来,因为我坚信,这样大家都会喜欢我!为此,我被妈妈骂了好多次,“八字脚”直到现在好像也没有改过来。
你相信吗?在还没有找到“自己”的那个年纪,我好像就丢失了“自己”。我不知道怎么样去做才能得到别人的喜欢,我不知道怎样去做才能被冠以好的名号。好像所有的事情,必须跟随着别人,或者让别人跟随着你,我苦恼无比,却又不知跟妈妈从何说起。如果一棵小树,在未成形的时候,就被园丁修剪成他想要的样子,那么它一定会长成那个样子,而不是小树原本要长成的样子。
直到有一天下午,我坐在大学空荡荡的图书馆里,翻看着好朋友从青岛寄给我的书,有一页上写着:“儿童的心灵并不是一张白纸,任由你在上面涂写。儿童的心灵是一颗饱满的种子,有它自在的生命力。”我泪流满面,久久不止。那些画面,那些故事,那些有意无意的“名号”,让我已经忘记了我要做怎样的自己。苦苦追寻的答案,不就在这里吗?后来,写这本书的那个人成为了我的导师,他的名字叫:朱自强。而我,则成为了一名儿童文学研究生,毕业以后做了一名少儿图书编辑。我告诉自己,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心灵,让他们葆有最真的自己,不戴任何“帽子”的“自己”!
(文/李蒙蒙,选自《美文选读》2014年第4期。)
“我”因为什么事被扣上“事儿多”和“骄傲的大公鸡”的帽子?请简要概括。
品析下面的语句,说说“儿童的心灵”具有怎样的特点。
儿童的心灵是一颗饱满的种子,有它自在的生命力。
作者写到“在还没有找到‘自己’的那个年纪,我好像就丢失了‘自己’”,结合全文,说说这两个“自己”的含义。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末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1)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2)“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3)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发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4)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就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支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文段写了什么事情?
文中哪两个词语生动地描写出了“罗汉豆正旺相”?
文中横线上的句子写出了阿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从文中可以看出,双喜具有什么品格?在这群孩子中他处于什么地位?
“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出了怎样的情趣?
最后一段划线的句子表现了孩子们的什么品格?

美丽乌龟
我见过一只非常美丽的乌龟,它的壳和头都是翠绿色的,在翠绿色的壳上有着深咖啡色的花纹。它的背高高地隆起,就好像是一个篮球的半圆,弧线优美光滑,一点也不像一般的乌龟那样扁平。最奇特的是那乌龟的嘴很大,两边的线条翘起,像是一直在微笑;眼睛炯炯有神,直直地对人注视,一眨也不眨。
是在一位朋友的画室里看见那美丽的乌龟的。我对朋友说:“这辈子没见过如此美丽的乌龟,可惜没带相机,下次一定要来帮它照几张相。”
朋友向我谈起这只乌龟的神奇,他在巴西旅游时,第一眼看见就爱不忍释,因为没想到世界上竟有这样美的乌龟,于是百般恳请,出了高价才从原主人处购得。但是,这用双手才能环抱的大乌龟,重达30公斤,怎么带回来呢?通过了动物进出口的种种检验,才从海运将它用货箱托运了回来。
“巴西到台湾的货轮开了三个月才到,我心想:万一它死掉了,就留着做标本。没想到开箱的时候,它还好端端的,明亮的大眼睛突然张开,吓了我一大跳。”朋友说。
过了一个月,我去看朋友,带了相机想去拍那只美丽的乌龟。万万没想到的是,朋友说:“乌龟死了,这是它的壳,我留下来做纪念。”
航行过万里,在木箱里靠着一息都能存活的乌龟,怎么会死呢?
朋友说:“我到南部去开展览,离开一个星期,想想不能每天喂它,离开的时候放了三把熟透的香蕉,回来后少了一把,乌龟却死了。后来找了一位兽医来看,他说乌龟是撑死的,它把一大把香蕉,一口气吃了。”
我和朋友抚摸着巴西龟留下的壳,内心感慨不已。在极度的黑暗中在饥寒交迫中还能存活的乌龟,在翠绿的花园水池旁却因为吃得太饱而亡故了,可见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哪!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洁说明本文的写法。(10字以内)
从情节梳理的角度,概括本文中的故事。(20字以内)
从表达目的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评析。
本文以小见大,通过一只巴西乌龟的故事来表达作者对的感悟。
从构思技巧的角度,在文中找出与画线句相照应的一个句子。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说本文中的“对比”。(至少说出两处)
从“忧患与安乐”的角度,写一句话表达你读了乌龟的故事之后的感悟。

阅读《斑羚飞渡》,回答文后的问题。
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绝大部分老斑羚都用高超的跳跃技艺,帮助年轻斑羚平安地飞渡到对岸的山峰。只有一头衰老的母斑羚,在和一只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大概力不从心,没能让小斑羚踩上自己的背,一老一小一起坠进深渊。
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的含义是:__________

用曲线画出选文中与老斑羚的“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相照应的两个句子。
文中多次写到“我”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选文再次写到彩虹作用是什么?
你是如何理解结尾“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的?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题(共12分)
野蔷薇苔野蔷薇的花多姿多彩,好看得很,并且,野蔷薇苔也是很好吃的。我们童年的春天,在原野上,见到野蔷薇抽苔了,就会很高兴地给摘下来,除掉柔柔的刺,剥去鲜嫩的皮,剩下一根翡翠样的杆儿,咬在嘴里,那
味儿就甜在整个童年的记忆里了。
现在也常在故乡见到这样的野蔷薇苔,见了也仍然像孩子一样将它给摘下来,去刺剥皮然后给吃掉。人见了就很不理解,怎么会有这种嗜好呢?其实别人不知道,这是在回味童年,童年是最难忘的,童年养成的习惯,有时到老也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
最不能忘记的是童年的春荒,为了度过那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家里的粮食只能省着吃,因此我们每顿只吃个半饱,这样,到野地去摘野蔷薇苔既符合我们童年的天性,同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以这么说,我们小时候喜欢春天,绝不是因为春天里鲜花和蝴蝶,而是因为春天里有给我们果腹的野蔷薇苔。
朱洪武小时落难,吃过野菜马兰头,后来他做了皇帝,也仍然不忘这种野菜,每年都让御缮房做一道马兰头菜给他品尝,我不知他是不是品出了当年的滋味,但有一点却是可贵的,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当了帝王而忘了苦难的童年。
我当然没有朱皇帝的大富大贵,但帝王和平民百姓的某些情感却有共通之处,那就是所谓的童年情结。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故乡山原上的野蔷薇是那么多,一丛丛一簇簇的,有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每人摘了一大把,然后躺在草地上慢慢地捋刺、剥皮,再品尝。我们将嘴唇吃得发绿,这样,不说家里省点儿粮食,也起码在这一天里不至于太饿肚子。
俗话说:“常将有日当无日,莫在无时想有时。”我现在的日子自然比过去好得多了,但我从来没有因此忘记童年的野蔷薇苔。他常使我对生活怀有一种忧患意识,谁也不敢保证将来的世界就绝对没有战争,没有饥饿……而那时,我们是不是还会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得到那漫山遍野的野蔷薇苔呢?
我因此而感谢生长粮食和野蔷薇苔的土地,更因此而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作者在第三段中写道:“到野地里去摘野蔷薇苔既符合我们童年的天性,同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中“童年的天性”与“情理”的分别指什么?
答:“童年的天性”是指(不超过5个字) “情理“是指 (不超过15个字)
作者回忆童年,表达了“童年情结”和“忧患意识”,“童年情结”和“忧患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童年情结”的具体内容是(不超过20字)
“忧患意识”的具体内容是 (不超过20字)
全文最后一句两次使用“因此”一词,作用是什么?
答:(不超过20字)

阅读《我最好的老师》一文,完成下面题目
①怀特森先生教的是六年级的科学课。在第一堂课上,他给我们讲了一种叫作凯蒂旺普斯的东西,说那是种夜行兽,冰川期中无法适应环境而绝迹了。他一边说,一边把一个头骨传来传去,我们都作了笔记,后来又进行了测验。
②他把我的试卷还给我时,我惊呆了。我答的每道题都被打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③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的呀!接着我意识到班里的每个人都没及格。发生了什么事?
④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我们笔记里记下的那些都是错的。难道错的答案也能得分吗?
⑤不用说,我们都气坏了。这种测验算什么测验?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
⑥我们本该推断出来的,怀特森说道。毕竟,正当传递凯蒂旺普斯的头骨(其实那是猫的头骨)时,他不是告诉过我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吗?怀特森描述了它惊人的夜间视力,它的皮毛的颜色,还有许多他不可能知道的事实。他还给这种动物起了个可笑的名字。可我们一点没有起疑心。
⑦他说我们试卷上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他也真这么做了。
⑧怀特森先生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当中学到点什么。课本和老师都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人一贯正确。他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一旦认为他错了,或是课本上错了,就大胆地说出来。
⑨上怀特森先生的课,每一次都是不寻常的探险。有些科学课我现在仍然能够差不多从头至尾地记起来。有一次他对我们说他的大众牌轿车是活的生物。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才拼凑了一篇在他那里通得过的驳论。他不肯放过我们,直到我们证明我们不但知道什么叫生物,且还有坚持真理的毅力时,他才罢休。
⑩我们把我们这种崭新的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课的课堂。这就给那些不习惯被怀疑的老师带来了问题。我们的历史老师讲着讲着,会有人清清嗓子,说道:“凯蒂旺普斯。”
⑾如果要我给我们的学校危机提出个解决办法的话,我一定会提出怀特森先生。我没做出过什么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我和我的同学们从怀特森先生那里得到了一种同样重要的东西,一种正视着某个人的眼睛,告诉他他错了的勇气。怀特森先生还让我们看到,这么做有时候是很有趣的。
⑿这里面的价值并非每个人都能觉察到。有一次我把怀特森先生的事讲给一位小学老师听,他惊骇极了。“他不该像这样捉弄你们的。”那小学老师说道。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全错了。
“班里的每个人都没及格”的表面原因和实质原因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说对于这个编造出来的故事,“我们本该推断出来的”?
“我”从怀特森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
当历史老师上课时,有人说“凯蒂旺普斯”这意味着什么?
从对待怀特森老师的态度变化上看,本文采用的手法是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介绍怀特森老师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