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文章,答题。
被偷走的人生
一场面试,我和同学乔偶遇,听说了她的经历。
我们高中同班,高考时,乔因数分之差与大学绝缘。接下来两年,她就读于本市最著名的复读班,一考再考,终于在第三次冲击时,过了本科线十多分。令人遗憾的是,填报志愿时,乔出了些差错。
领到录取通知书,她大吃一惊,却已无力挽回——她被省内一所师范专科院校录取,虽然是她喜欢的英语专业,但本科分数上了大专,她心有不甘,“是一路哭着去上学的”。
那天的面试,乔发挥得不好。自我介绍完毕,招聘方提问:“为何简历中没有专业四级证书的复印件?”她吞吐着,略带惭愧:“没过。”招聘的主考官眉毛一扬,是个应聘者都会因为这一扬眉感到挫败。
招聘尚未结束,她便走了,“都怪那年……如果不是……”我和周围好几个旁听她遭遇的人目送她,并由衷地为她曾错失的机会感到惋惜。
我从别人那里得知她的消息。原来,“一路哭着去上学”后,乔用了很长时间才恢复平静,确切地说,从未平静;一开始,在师专,她因是第一名进校而备受关注,但失望、愤怒及“为什么是我”的情绪,让她倾诉成瘾,向同学、师长,在饭馆、酒吧。
也许是找到了发泄渠道,也许是发现了自己新的“闪光点”,渐渐地,人们更多见她是在饭局,而不是课堂。“她是我见过的酒量最大的女生”,别人说,“乔一个人能喝六个‘小二’,打通关打得男生全趴下。”
学习近乎放弃。“看到专业书,就会想,我原本该待的地方不是这儿。”乔总这么说。有人劝她通过考研改变命运,被她发火顶回去,“大专得工作两年才能考,如果不是……我就能……”总之,关于学业,自那年夏天被强行打了折后,乔就自动按了停止键。
我想起乔是在若干年后。老邻居来访,提及不成器的儿子,东。
小时候,东是我们同情并艳羡的对象。幼时一场高烧的延误治疗,他失去了健康的左腿,于是,父母给了他诸多同龄人所没有的特权:零花钱最多,分数要求很低,无缘无故发脾气不被责罚,反倒会被一直哄到开心……
而今,东已过而立之年,尚在家啃老。做父母的不是没为他想过出路,可让他学电器修理,他半途而废;为他开了个小书店,一周总有三四天不开张——他要打麻将、玩游戏、睡懒觉、会朋友。“从小可怜他,”老邻居叹息,“宠着他、惯着他,倒把他弄成了老大难。”
“都怪我这条腿。”一不顺,东就发火,一发火便如是说。最近一次发火,是恋爱受挫,于是,他逼父母出更多的钱买更大的房,“就不会有人嫌弃我的腿”。
“都怪我这条腿。”成长路上,我就听东说过好几次。升学、就业、做生意、与人交往……记忆中,凡是他没做好而别人做好的事,他一直这么归因。
“东一定还常说‘如果不是,我就能’吧?”我打断老邻居的抱怨,猛地问。老邻居一抹脸,满是疲倦的眼中闪过惊讶的光,点点头。
乔离去时略带哀怨的眼神在我脑海中莫名出现。多年来,那条腿诚然是东的遭遇,也早成了他的借口。他的人生被腿偷走,腿是他偷懒的理由。他躲在里面,所有的失败、不得志、不努力都变得情有可原,一如乔的学历,从此可以正当而悲情地裹足不前。
我将此意委婉地向老邻居表达,谈到当初对东的教育。“是啊,如果不是东的腿,我就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严格要求他。都怪他小时候发烧,我们疏于照顾……”老邻居又从头说起,不知不觉地在重复乔和东的思维。
那些遭遇值得同情,但无语问苍天的遭遇也被人们借题发挥、偷换概念,将所有错误归结于它,不负责,不承担,哪怕是自己改写了自己的命运。请简要概括文章记叙了哪两件事?(概括主要内容)
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品析词语表达效果)
招聘方提问:“为何简历中没有专业四级证书的复印件?”她吞吐着,略带惭愧:“没过。”招聘的主考官眉毛一扬,是个应聘者都会因为这一扬眉感到挫败。阅读文章,请简要说说乔和东的共同点(体会人物形象)
文章题目“被偷走的人生”,到底是谁偷走了他们 的人生?(理解文章内容)
文章第5 段“都怪那车,如果不是……”与下文哪处相照应?(体会写作手法)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遭遇”指什么?加入生活欺骗了你,请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感悟。(阐述启发感想)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乡间读书人
王往
乡间读书人有草木味的书香。
书到了乡间,就和泥土、庄稼、牲畜联系到了一起,成了他们的一部分,有了麦秆味儿,有了汗水味儿,有了炊烟味儿。乡间的生活未必诗意,乡间的阅读却伴随着诗意。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放羊的老汉,躺在河坡上,天上云在飘,脚下水在流,他脱下鞋子当枕头,跷着腿,仿佛放浪形骸的古代贤人一般沉醉于阅读。我也常见这样的情景:一个小媳妇锄草或施肥归来,手脸不洗,就拿了一本书在瓜棚下或巷口看得入迷。此时,无论相貌美丑,她的姿态都有一种沉静之美、一种文化之美。女人一旦捧书在手,就有了神韵,有了雅致,即使她是一个村姑或农妇。
在乡间,书来之不易,读书人的图书来源稀缺。往往靠互相交换。他们的手是粗糙的。传递的动作却是恭敬的。这个村上和那个村上爱读书的人必然是最亲的朋友。他们读书,不求名著,自费出版的文集也好,拿了诺奖的名著也好;旧书摊上买的也好,捡来的也好;雅的也好,俗的也好,只要能说个事儿,他们就能看下去。他们对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的要求不高,能打发掉时光就是好书。
但是他们也有寂寞的时候,这个寂寞来自于交流的不便。有一次,我去一个老同学家玩,他的父亲得知我爱好写作后,非常高兴地和我谈起了《史记》,娓娓道来。我对《史记》并无研究,几乎接不上话。他说他前些日子看了一本盗版的《史记》,多有错漏,他竟然根据早年的记忆和自己对文字的理解一一加以纠正,让我佩服之极。
有一天,他找到我们单位,给我带来了一些土特产。我极不自在,我说:“你是长辈,不能这样,应该是我去看你。”
他说:“我们是朋友啊,都爱读书。”然后,他又说:“你面色不好,是不是经常熬夜?”
我说:“是的。”
他说:“不要太辛苦啊,看书作文就是玩,好玩就行了。”
我在感谢他关心的同时,却生出了自责:我的读书写作,目的性强,为了发表,为了获奖,为了名气,丢失了多少纯粹的快乐?是的,乡间读书人只是为了乐趣,乐趣就是阅读的全部意义。
他们阅读不是为了考研,不是为了颜如玉和黄金屋,也不是要到哪去卖弄,甚至不是为了长知识,在他们,阅读不是为了消遣,就是为了快乐,好玩,有趣!他们不会因为看书而疏忽了庄稼,忘记了饲养牲畜。
我母亲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她是我们村里解放前出生的唯一识字的女性,她写字习惯繁体,阅读则不论简繁。2008年的秋天,我从广州回江苏老家,见到母亲戴着眼镜,坐在墙边读书,发丝银白,我第一次发现身材矮小、衣着粗陋的母亲是那么美。想到她老人家一生劳碌,想到她如此喜欢阅读却很少有阅读时间,想到自己并没有给她创造幸福的晚年,心头一阵难过。我没有叫她,只是站在不远处的地方看着她。看她偶尔扶一下眼镜,看她的目光缓缓地在书页上移动。我感觉到那沐浴着她的阳光仿佛都成了闪烁的文字,我感觉到她成了来乡间访问的学者。以往,因为母亲性格过于刚强,对子女过于严厉,期望值过高,使我们在压力下常和她发生口角,产生抱怨。但在那一刻我所有的抱怨都被她读书的姿态打败,同时,涌现了深深的幸福感,我为有这样的母亲自豪,我几乎流下了泪水。好久好久,母亲在翻页后,抬起了头。我走向前,说:“妈,你在看书?我回来了。”母亲仿佛有些害羞,笑笑,轻轻地合上书说:“我看得慢,半天才看几页,不晓得什么意思。”
我看到那本书的封面,竟然是风格前卫的《花城》杂志。这是我前一年带回家的,我想她老人家看不懂也很正常。我问母亲:“家里的书都喜欢哪些?”母亲说:“逮到哪本就看哪本,磨时间,能看到字就好。”然后,又看着封面说:“这本书也不错。有空还要看,看书有意思。”
我琢磨着母亲的话,她说的肯定是大实话,只要看到文字就亲切,有意思就行,但是其中未必不隐藏着她对昔日人生的缅怀。她曾说,当年,她执意嫁给有过婚史的我父亲,原因就是看中了我爷爷是私塾先生,我父亲有一手好字。虽然,时代的风暴无情地摧残着这个家庭,也打碎了他们想像中的美好爱情,但是,母亲没有抱怨书,没有抱怨文化,她也希望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看着取下眼镜的母亲,仿佛转瞬间她又变了一个人。我一直后悔那天没有带上相机,拍下母亲读书的样子。
我想那是文化的面目,是文化的姿态。
是的,乡间的读书人,不是为了文化,但是能够享受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何况这种享受又在不经意间传承了文化。
我会永远记得那一天,阳光饱满,文字闪烁,我跟上母亲身后,嗅着乡间的草木,嗅着散发草木味儿的书香。(选自《2013年中国微型小说年选》)阅读全文,对乡间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为了改变命运,走出乡村 | B.为了打发掉时光 |
C.为了乐趣和快乐 | D.为了消遣寂寞 |
文章两处用到“草木味”一词,请分析其作用。
作者对老同学的父亲和母亲两个形象的塑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任选一人分析其作用。
看书看得很慢,甚至看不明白意思,但母亲却读得那么认真,那么专注,为什么?请根据文章的内容答出两点原因。
有人认为,一篇成功的小小说,通常具有小中见大、精巧构思、出人意外、细节感人或惜墨如金等特点。请结合其中一点,谈谈这篇小小说的成功之处。
作者写了读书的两种态度,你更欣赏哪一种?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观点。
说明文阅读
①100多年前,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②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③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
④针对这种情况,美国近半数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文章有改动)第②段中加点的“据科学家测试”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
如何理解“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小说阅读
模特
苏立华
莫老汉已七十有余,岁数大了,做不动活了。
儿媳妇粉花冲着家里那头老牛喊,光吃不干活,养你干啥。①一旁觅食的鸡鸭惊得满院子乱飞。
莫老汉就在一旁默默地流泪,他知道那是指桑骂槐。
儿子栓柱蹲在墙根端着一碗稀饭,依旧埋头唏留唏留地喝,并不停。
莫老汉只有栓柱这一个孩子,老伴去得早,是莫老汉一人含辛茹苦地把栓柱拉扯大的。
那时莫老汉劳作了一天,晚上就把栓柱搂在怀里。问栓柱,栓崽,爹将来老了不能动了,你养活爹不?
当然了爹,俺要让你享清福哩。栓柱摸着爹的胡子。②蛙声四起,像是夜的鼓点,催得莫老汉心里乐开了花。
如今帮儿子盖了房,娶了媳妇,有了孙子。自己却成了前墙角那个没用的石碾,遗弃在一边。
莫老汉下了狠心,决定到省城拾破烂去。他没想过挣多少钱,他只想活个清净。
走时,偷偷地抱着小孙子亲了又亲,他不敢让儿媳妇粉花看见,粉花从来不让他亲孙子。
小孙子哇地一下哭了,莫老汉忍着泪水离开了家。
来到省城,莫老汉白天收集别人丢弃的矿泉水瓶、易拉罐、塑料袋,攒多了然后去废品收购站卖,晚上就睡在一个废旧的空房子里。
日子虽苦,莫老汉却也过得心爽。只是夜里做梦会梦见孙子,醒来两眼都是泪。
想着孙子,他就想着多收两个易拉罐,三个易拉罐就是村里小卖部的一块口香糖。
那天,他见一个背着画夹的女孩手里拿着一罐喝完的饮料,为了那个易拉罐,他跟着女孩走了两里多路。
女孩发现了莫老汉,惊奇地盯着他端详,莫老汉有些心慌,说,我、我只是想要你手里的那个易拉罐呃。
女孩说,大爷,可以为你画张像吗,很快的?看得出女孩怕莫老汉不同意。行,那你手里的易拉罐给我行吗?莫老汉有个要求。
莫老汉按照女孩子要求摆了个动作,很快女孩画完了画。
得到那个易拉罐,莫老汉满心欢喜。没想女孩还掏出十元,说是他应得的酬劳,莫老汉指了指她手里的易拉罐,说什么也不要。
莫老汉是个爱干净的人,衣服虽旧,但也整洁。他那把胡子从年轻时蓄到现在,足有半尺多长,银须飘飘。
快攒到五百元了,莫老汉准备一起给小孙子寄回家去。他不怪栓柱,栓柱在家也不容易哩,他想。
第二天,没想到莫老汉又碰到了那个女孩。女孩说,大爷,你跟我去我们美院做专职模特好吗?
莫老汉听说过模特,但没想自己也能当模特。莫老汉向后侧了侧身子,头摇得像拨弄鼓。不过莫老汉最后还是跟着女孩去了美院,他想看看文化人生活的地方。
美院的老师十分欣赏莫老汉,他们说莫老汉的胡子非常有个性,肤色健康,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是个难得的好模特。
在美院环境好,挣得也多,比拾破烂强多了。莫老汉就尽心尽力地做模特,一个动作摆上两三个小时,莫老汉也不觉得累。做模特之余,帮学校打扫卫生。
有了两千元存款时,莫老汉全部把它寄回了家里。
儿媳妇粉花惊得直咂舌,也非要跟着栓柱一起找莫老汉去省城打工不可。
他们来到美院,粉花看到莫老汉做着如此清闲的活就能挣不少钱,很是眼馋。
经不起他们的死磨硬泡,莫老汉答应他们和美院的老师说说。
美院的老师看了看他们,摇摇头。
抹了口红的粉花问,为什么孩儿他爷行,我们就不行?
美院老师说,你们不美。
粉花说,俺咋就不美了,俺不比他年轻好看哩?
栓柱在一旁扯了扯粉花的袖子,粉花甩了栓柱的手。她想不明白。
城里别的活粉花嫌太累,就和栓柱回了家。
莫老汉依旧做他的模特,③那时莫老汉就能听见村头的蛙声和蝉鸣,一脸安详。阅读全文,在横线上把莫老汉的遭遇补充完整。
→离家到城里捡破烂→ →被推荐到美院作模特美院的老师说栓柱夫妇不美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不美还有什么原因?
儿媳妇粉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分析性格特征)
小说主要利用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但环境描写尤其是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文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请你分别说出文中三处划横线句的作用。
①
②
③
说明文体阅读
高强度新型碳纳米管纤维研制成功
①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教授阿兰•魏德尔与美国陆军士兵研究开发中心的研究人员共同研制出一种新型碳纳米管纤维。该碳纳米管纤维上最脆弱的地方也需要1吉帕斯卡的应力才能折断,强度足以与钢铁相媲美。
②碳纳米管是一种棉线状的碳分子,带有仅一个原子厚度的壁。虽然它们具有非常强的导电性能,但可靠性难以保证。为了制作这种超强纤维,魏德尔在热炉中将碳汽化,然后吹出一股碳纳米管流。当这些碳纳米管在空中被捕获并围绕一个轴旋转时,就会形成一根由数十亿个分子组成的纤维,而这些分子沿着碳纳米管紧密排列在一起。
③研究人员认为,强度的改善主要取决于缠绕速度,以便将碳纳米管更好地排列成线以及更紧密地包裹起来。研究人员通过调节炉温和调整缠绕速度优化制作工艺,制作出的纤维强度较其他小组制作的要高出0.3倍。为了使制作的纤维密度更大,他们还在制作工艺中增加了一个步骤,让纤维通过丙酮气体。丙酮气体可在纤维上凝结成一层液体,由于表面张力效应将纳米管拉在一起,从而增强纤维强度。
④新碳纳米纤维一般要在施以大约6吉帕斯卡的应力时才发生断裂,强度要高于制造防弹背心的常用材料芳纶,而且可与两种最高强度的商业材料——基纶和迪尼玛相抗衡。目前,研究人员已制作出一根单独的超强碳纳米管纤维,可承受9吉帕斯卡的应力,表现出具有无与伦比的超强性能,而用别的方法制作的碳纳米管纤维最多可承受3吉帕斯卡的应力。
⑤魏德尔目前能制作出的最好纤维长度仅为1毫米,这主要是因为纤维越长,包含的细微碳颗粒和其他缺陷就越有可能削弱它的强度。即便调节制作工艺,如调整缠绕速度和利用丙酮方法,都不能改变这些碳素颗粒,因此必须回到化学合成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研究人员称,这种纤维最具前景的应用也许是制作防弹衣和开采油气钻头。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第⑤段中加点的“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桂花为什么不香》一文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花为什么不香
他是一位总统,住在寺庙的一间小禅堂里。没有重大问题等着决策,没有重要文件需要批阅,没有外国使节催着接待。他每天的工作只剩下两件事,拜佛和念经。
一天,寺庙的住持来探望他,他放下手中的经书,指着房前的一棵桂树,说:“师父,庙里的桂花为什么这样香?”
住持说:“哪儿的桂花不香呢?”他说:“总统府的桂花就没有香味!”住持有些奇怪,说:“总统府的桂花全是从雪岳山移过去的,怎会没有香味呢?”言毕,唤一童子进来。说:“冬天快来了,送一盆夜来香,伴总统念佛。”
住持离去,一年后又来。总统指着小茶桌上的夜来香,说:“这盆夜来香一定是名品吧?”住持不解其意,问:“何以见得?”总统说:“它不仅夜里香,白天也香!”住持说:“这是从房前随便挖来的一棵,它不是名品,是不能再普通的一种。”总统说:“过去我家也有一盆夜来香,可是, 白天从没有人闻到过香味。这盆不同。”
住持说:“过去一位禅师说过:‘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人之所以闻不着,是因为白天,心太躁了!’现在你能闻到香味,可能是心境不一样了。”
两年后,总统离开寺庙前往首都服刑。这位总统的名字叫全斗焕,1980年至1988年任韩国总统。现在他住在陕川老家,过着平民的日子。
后来,一位记者去采访他。谈起百潭寺的经历和如今的生活,他坦诚自然。记者回去后,写了一篇题为《宁静安详,始知花香》的文章,最后有这么一段感慨:假如你现在感觉到吃什么都不香了;看再美的景致都不激动了;住再大的房子,坐再好的车,都没有幸福感了。一定是你变了,变得离真实的生活愈来愈远了阅读全文后,从文章中找出恰当的句子回答怎样才能闻到花香。
根据前后文内容,说说总统住在寺庙在拜佛经的原因。
认真阅读文末加曲线的句子,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文章虽然仅仅写了一个小故事,但却揭示了一个大道理。简要写出你阅读全文后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