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张兴坤
①一位哲人曾说:当我们无法再拥有的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智慧。的确,世间万象如此声光华艳充满诱惑,让人在目迷五色中再多的拥有也难餍足。有的人因为负载过重而步履维艰,有的人因为欲壑难填而疲于奔命。如果要使人生的行囊充实而轻盈,那么懂得适时放弃其实也是一种智慧。
②放弃不是迎难而退的怯弱与无为,不是被半途而废的抛却与丢弃,而是一种能雾里看花去沙存金的眼光,一种能超越眼前远瞩将来的勇气,一种能权衡利弊把握轻重的睿智。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放弃不该放弃的则是无能。
③古人云: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可见得与失并非势不两立,而是相互依存并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有时我们的放弃看似是一种失去,换个角度则是一种更长久更有价值的获得。上帝在关掉一扇门以后总会给打开另一扇窗让你看到风景。
④丹麦人钓鱼时都会随身带一把尺子,当他们每钓上一条鱼,他们都会用尺子度量,不够尺寸的鱼他们会重新丢进水里。有外国人不解这种做法,他们却笑道: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丹麦人舍弃眼前的小鱼,获得的不仅是将来的大鱼,更获得了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获得了仁者爱物的豁达胸怀。看似放弃眼前唾手可得的实在利益,其实是一种更长久的更有意义的获得。
⑤其实学会放弃有时比学会坚持更难得,因为那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智慧。人对于自己已经拥有和正在追寻的东西,总是本能地紧紧抓住惟恐失去,而放弃需要有顾全大局舍弃小利的胆识,有善于审时度势懂得量力而行的智慧。所以人们欣赏棋场上丢卒保车的明智,战场上壮士断腕的果决,商场上急流勇退的胆识,官场上弃名远祸的通达。
⑥人生不可能圆满和完美,总会存在无法填满的空白和无法挽留的缺憾。明白这一点,人才会真正懂得该放手就放手,而不希求事事如愿的拥有。真正成熟的人,知道什么东西值得自己去执著地坚守,什么东西应该适时地放弃。我们之所以放弃,是因为有更有价值的东西值得珍惜,而只有我们懂得放弃,才真正学会了珍惜。
⑦“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放弃冠盖京华的诱惑,孟浩然只取人生的淡泊与超然;“苟非吾之所有,则一毫而莫取”,放弃进退浮沉的纷扰,苏东坡只享受生命馈赠的酒酿;“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放弃大观园的满园春色,宝玉只取黛玉这朵阆苑仙葩。
⑧真正懂得放弃的人,不会因羁于名利而放弃人情的温暖,不会因端于安逸而放弃人生的奋斗,不会因贪恋荣华放弃人格的尊严。当我们放弃了名缰利锁的重重羁绊,才能真正珍惜生命中最纯美的拥有;当我们放弃了患得患失的累累负荷,才能真正获得灵魂的轻灵和自由。
⑨学会放弃,放弃一个你无法达成的愿望,因为彻底拒绝一个方向会激发你新的创造;学会放弃,放弃一个你不能拥有的恋人,因为生命中或许还有更重要的人值得你等待;学会放弃,放弃一段轻松安逸的时光,因为忧患和磨砺会使你更接近自己的梦想;学会放弃,放弃一个只进不退的思维习惯,因为学会坚持是一种勇气,懂得放弃则是一种智慧。在第③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文章开头引用哲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怎样的观点?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放弃也是一种智慧”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鲁迅《雪》)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分别展现出不同风格的美,可以概括为 和 。
第②③段都是描写雪罗汉,这两段流露出来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说说下面句子中的比喻在表达上的妙处。
(1)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2)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第1段描写了“冬花雪野图”,表现了江南的冬天仍然生机勃勃。 |
B.作者描绘色彩斑斓的江南雪景,其中寄托了无限的眷恋、向往之情。 |
C.作者描写朔方的雪,着力表现其孤独、奋飞、旋转、升腾等特征。 |
D.后半部分通过朔方的雪着重表现了作者在冷酷环境中的孤寂彷徨之感。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好为人徒的金庸
川泽央
①我自幼喜读金庸小说,成年后每逢看到和他有关的文字,就很留意上心。年中时北大的一个同学晒出了手机拍的照片,赫然是查良镛(金庸原名)的博士毕业证书。原来金庸相当低调地又去北大读博了。这事惹得议论纷纷,因为北大的同学没怎么发现金庸来上课,这学位,岂不是给得太随便了。
②北大校方只得向社会通报,金庸的确是在中文系读博,师从袁行霈。不过呢,因为金庸年事已高,身体趋弱,导致他未能按计划完成学业,今年将无法拿到博士文凭。至于那张被拍到的学位证,只是按惯例预先准备好的。
③说到金庸的好学之路,更加好玩。我看聂卫平的回忆文章,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庸突然托人转告他,要在从化拜他为师。聂卫平还以为金庸不过是想和他学学棋,而且他也想认识金庸,于是就赶到从化。
④结果一见面,金庸就要像在他小说里描写的那样给聂卫平行大礼,三叩九拜,举行拜师仪式。当时的金庸比聂卫平大二十多岁,聂卫平大为吃惊,推辞说:“这怎么受得了,我立刻阻止了他;我说拜我为师可以,但不要磕头了。就这样我成了金庸的老师,以后金庸一见到我就以师父相称。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⑤《孟子》里有句话叫“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金庸却恰恰相反,应该算是“好为人徒”,像极了他笔下的韦小宝,遇到个高手就不放过,定要拜师学艺,杂学旁收。
⑥据说金庸在浙江大学当人文学院院长时,就有人讥讽他学问不够,他也低头纳言,“别人指责,我不能反驳,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学问。”他少年时代因为国内战乱,学业屡屡中断,始终没拿到正经的文凭。晚年一路求学,在剑桥大学认真读了硕士,又读博士,然后又来念北大的博士。看来人生际遇的确令他有点耿耿于怀。
⑦时代变迁,社会思潮反复,很多人早年失学,后来大富大贵,再提起念书上大学,就挺“反智”的,一口一个念书有个屁用。像金庸这么名满天下富甲一方后,仍然有志向学,费尽心思好为人徒的,实属难得。用当下的话来说,是个正能量例子。
(《读者》2013年24期)文中写了金庸“好为人徒”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请联系全文,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金庸在浙江大学当人文学院院长时,就有人讥讽他学问不够,他也低头纳言,“别人指责,我不能反驳,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学问。”文章最后写现在社会上早年失学后来大富大贵的那些人认为念书无用,有何用意?
请根据以下材料链接概括网友所说的“正能量”的含义是什么?“好为人徒”的金庸为我们传递了怎样的正能量?对我们有何启示?
【材料链接】曾经走红的网络热词中,最受网友追捧的是“正能量”一词。在这些网络流行热词中,“正能量”的相关微博数量高达174546492条,稳居第一。“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而在网络中,网友自发拓展了该词的用途:做了好事是“正能量”,立志好好学习也是“正能量”……
阅读下面的两则语段,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④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叶圣陶《苏州园林》
【材料二】
假山实在算不得一件好看的东西。乱石块堆叠起来,高高低低,凹凹凸凸,且不说天下决没有这样的山,单说阳光照在上面,明一块,暗一块,支离破碎,看去总觉得不顺眼。石块与石块的胶粘处不能不显出一些痕迹,旧了的还好,新修的用了水门汀〔英语“cement”(水泥)的旧译〕,一道道僵白色真令人难受。玄墓山下有一景,叫做“真假山”,是山脚露出一些石块,有洞穴,有皱襞〔襞(bì)衣服上的皱褶〕,宛如用湖石堆成的一般。胶粘的痕迹自然没有,走近去看还可以鉴赏山石的“皴法”。然而合着玄墓山一起看,这反而成为一个破绽,跟一山的调子不协调。可观的“真假山”,依我的浅见,要算太湖中洞庭西山的石公山了。那里全山是湖石,洞穴和皱襞俯拾即是,可是浑然一气。又有几十丈高的幛壁,比虎丘“千人石”大得多的石滩,真当得上“雄奇”二字。看了石公山再来看花园里的假山,只觉得是不知哪一个石匠把他的石料寄存在这里罢了。
假山上大都种树木,盖亭子。往往整个假山都在树木的荫蔽之下,而株数并不多,少的简直只有一株。亭子里总得摆一张石桌,可以围坐几个人,一座亭子镇压着整个所谓“山峰”也是常有的事。这就显得非常不相称。你着眼在山一方面,树木和亭子未免太大了,如果着眼在树木和亭子一方面,山又未免小得可笑了。假山上长着大树,盖着亭子,不相称的东西硬凑在一起,只使人觉得是大树长在乱石堆上,亭子盖在乱石堆上而已。
据说假山在花园中起障蔽的作用。如果全园的景物一目了然,东边望得到西边,南边望得到北边,那就太不曲折,太没有深致了。有假山障蔽着,峰回路转,又是一番景象,这才引人入胜。这个话当然可以承认,而且有一些具体的例子证明这个作用的价值。顾家的怡园,靠西一带假山把全园的景物遮掩了,你走到假山的西边去,回廊和旱船显得异常幽静,假山下的一弯水好像是从远处的泉源通过来的(其实就是荷花池中的水),引起你的遐想。还有,拙政园的进园处类似从前衙署中的二门,如果门内留着空旷处所,从园中望出来就非常难看。当初设计的人为弥补这个缺陷,在门内堆了一座假山,使你身在园中简直看不见那一道门。可见假山的障蔽作用确有它的价值。然而障蔽不一定要用假山。在园林建筑上,花墙极受重视,也为它的障蔽作用。墙上砌成各式各样的镂空图案,透着光,约略看得见隔墙的景物。这种“隔而不隔”的手法,假若使用得适当,比较堆假山作障蔽更有意思。此外,丛树也可以作障蔽之用。修剪得法,一丛树木还可以当一幅画看。用假山,固在使花园增加了曲折和深致,但是也引起了一堆乱石之感。利弊相较,孰轻孰重,正难断言。
——《假山》叶圣陶(节选)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穷的景致。请结合【材料一】内容说说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材料二】第一段中写到太湖洞庭西山的石公山,有什么作用?
结合括号中的问题,对文中加点词语作出合理的解说。
(1)【材料一】第②节“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有什么表达效果?)
(2)【材料二】第②节“一座亭子镇压着整个所谓‘山峰’也是常有的事。”(“镇压”一词的使用是否恰当?)叶圣陶在《苏州园林》提到“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在《假山》一文中他对园林中的假山持什么态度?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进行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支金色的钢笔
(1)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请用钢笔写字!”
(2)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捉摸的倔强。
(3)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踱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4)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我并未从她的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5)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廓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
(6)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施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7)我心怀忐忑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真怕他们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8)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着说了声谢谢。她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老师不会再批评你了!”
(9)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10)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11)5000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战。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他如一支离弦的箭,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
(12)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人群中一片哗然。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
(13)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14)那是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
(15)“你明明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我一遍遍地责问,他则顷刻间泪流满面。
(16)“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我……我只要钢笔。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17)我恍然觉察到自己的渺小与狼狈……
(18)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钢笔!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内心充满了愧疚。(选文有删改)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情感脉络,并将((1)(2)(3)(4)处内容填入下列表格相应位置。
情节 |
情感 |
|
开端 |
(1) |
(3) |
发展 |
“我”批评了“她”, “小男孩”借 给“她”钢笔写字。 |
悲戚、真怕、逃离(后悔) |
高潮 |
(2) |
欢呼、怒吼、渺小、狼狈 |
结局 |
校门口喜报栏上,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 |
(4) |
小说题为“一支金色的钢笔”,请写出它的表层含义以及深层含义?
答: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
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
答:你认为“我”是个怎样的老师。
答:小男孩的行为深深震撼了大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不超过140字的微博、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
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考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是共生关系。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不管任何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便是深度阅读。
【权威调查】2010年、2011年18—70周岁国民阅读调查摘要
年度 |
人均纸质书阅读量 |
人均电子书阅读量 |
日均纸质书阅读时间 |
日均数字化阅读时间 |
2010年 |
4.25本 |
0.73本 |
16.78分钟 |
12.07分钟 |
2011年 |
4.35本 |
1.42本 |
14.85分钟 |
16.64分钟 |
【注】数字化阅读指上网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MP5阅读等。
【媒体信息】
4月20日,“左岸书店”店主发微博宣布:鄞州万达的左岸书店将于五一节后关门谢幕。近年来,由于书店入不敷出,席殊书屋、新世界书店相继关门,如今左岸书店也即将和宁波市民说再见。民营书店从“诗意地栖居”到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书店文化在宁波逐渐衰弱。英国诗人多恩说:“一个书店倒闭毕竟跟一个饭馆倒闭不一样,如果没有人买书,也没有人卖书,这个国家的文化就完了。”但愿,在全社会的关心下,我们的实体书店能够兴旺起来。
(摘自《现代金报》2012年4月22日)
【它山之石】
在加拿大,人们喜欢全家逛书店,喜欢全家出动去图书馆,喜欢饭后一起围坐在暖烘烘的壁炉前读书。加拿大几乎每座图书馆都有儿童读书区,家长可以把孩子放在那里,自己放心地去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喜爱阅读的不仅只有加拿大人,据调查,以色列人均纸质书年阅读量达到64本,日本为40本,韩国也有11 本。
有资料显示,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等国,对小书店的税率为零,瑞士、意大利的税率也只有2%。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日本和韩国则由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证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此外,西方不少城市还有各类文化基金,为一些有地标景观性质的书店提供资助,用以保护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摘自《宁波晚报》《现代金报》)什么是碎片化阅读?
阅读上述材料,推断民营书店衰弱的若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