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拆除
丘濂
①1月26日,民间文保人士曾一智无意在老北京网的论坛上看到了一位网友1月13日发布的帖子《最终还是拆了》,文章配的照片显示,位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院落最南端的倒座房,也就是过去在四合院中通常供仆人居住的一排房屋已经被完全拆除。曾一智立刻通知了她所认识的文保志愿者、记者并且向政府相关部门举报。
②此时距2009年7月公众第一次通过媒体知晓梁林故居面临拆迁,已经过去两年半。当时,故居院落门口处的门楼、西厢房已经被拆毁,正房和倒座房还在。2009年7月10日,声称之前并不知道这是梁林故居的北京市规划委叫停了对故居建筑物的继续拆除,决定进一步研究其存废问题。7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表态“将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以保留”,还表示要邀请专家参与指导院落的保护方式和方法,尽快落实保护问题。但当年11月,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CHP)这家民间组织向市文物局提交将故居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点申请,却遭到文物局的拒绝。
③2011年3月11日,东城区文化委员会给开发商华润置地发了通知,称:北总布胡同12.24.26号院 (梁林故居)位于你公司负责开发建设的项目内,我区已将它列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东城区新发现项目,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请你公司在文物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有关法律和法规,对故居实施保护修缮,并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确保文物建筑安全。
④但2012年1月26日当志愿者进入故居时却吃惊地发现,倒座房和正房均已被拆掉。附近居民证实,拆迁行为发生在2011年下半年。本刊记者看到,故居院内依然还有因未谈妥补偿没搬走的住户,但他们并没有成为第一时间的举报者,这和房屋的产权属性有关。12.24和26号合并起来是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就是当年梁氏夫妇住的北总布胡同3号。现在东城区房管局的档案资料显示,26号是私房,24号为公房。两个院子如今都成为不止一家住户的“大杂院”,因此不像一些名人后代依然具有产权的宅院,这里的居民没有任何保护文物的动力。2009年夏天媒体开始对故居历史做大幅报道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故居的居民对所住房屋的这重身份感到厌烦。住在26号院中的一位王女士认为她的家庭生活每天都要受到访客的打扰。她说:“这房子是我家的,不是故居。”
⑤梁林故居被拆除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谢辰生说,名人故居与纯粹古建筑不同,古建筑的意义在于建筑本身,如果灭失,再复建可能是“假古董”。但梁林故居的价值在于梁思成和林徽因曾经在这里居住生活过,因此,只要梁林故居的原基址未变,复建就有意义。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认为,故居的位置应该作为遗址地加以保护,可以在原址辟建遗址公园,在园区内除为梁、林先生立碑外,还要保留一处废墟,以警示后人。如果一定要建,可以建一个纪念馆,但要按照可识别原则设计,其建筑形制与原貌要有相当的距离,不能混同。这两位超过80岁的老人都是古建筑保护领域的权威。
⑥在各方为保护梁林故居奔走呼吁时,故居所在地块开发商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华润置业对外将故居拆迁解释为一种形式的保护,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也对此发表评论说,拆除是由于建设单位为防止房屋在过节期间出现险情,而提前对房屋进行的“落架维修”,是维修前的一种“前期筹备工作”。而一位文物修复专家则告诉本刊记者,落架维修是在建筑物毁坏严重的情况下将它进行解体大修,应尽量保留文物完好的部分。“所谓的‘落架’也有一套规范的操作程序,对拆下的构件取名编号。还要搞好构件的鉴别,对拆下的构件根据损坏情况进行鉴别。” 不过从文保志愿者了解的情况看,这次拆除的过程完全缺乏秩序,在现场参与拆迁的两个工人说,砖瓦大家随便拿,也没有人不让拿。
⑦究竟开发商的拆除行为如何界定还需要等待东城区文委会的进一步调查。《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一书的作者陈光中认为,在这个事实尚未查清的阶段舆论和媒体就指责开发商也许有欠公允,但并不是件坏事。“这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监督环境。毕竟在那片地上没有出现建筑物前,谁也不能说开发商就不会在那里复建。但我过去常目睹的一种情况是,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被迅速拆除,接着新的地基打了,楼也盖起来了。就是那么一眨眼的工夫,怎样都来不及挽救了。《文物保护法》中对于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行为,是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这样的数目和那块黄金地段的地价相比,和古建筑的文物价值相比,又算什么呢?”陈光中提到了位于宣武区棉花胡同的林白水故居,那是一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发商硬是拆掉了,结果交了罚款,又在旁边的位置建造了一个四合院,但外观、格局、大小和原来的故居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崭新的、不伦不类的四合院。”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6期,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第②③段在这篇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请概括文章④⑤⑥段中针对梁林故居的拆除,各方人士表现出的不同态度。
文章最后一段引用陈光中的话有哪些用意?
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济南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如果梁林故居的遭遇发生在你身边,你想对哪些人说些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现代并购史上,最初的并购都是凭借自有资金实现的。随着竞争加剧和产业规模膨胀,这种资本集中速度已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扩张需求。杠杆融资也随之应运而生。
杠杆融资的本质就是举债收购,即以债务资本作为主要融资工具。这些债务资本多以被收购公司资产为担保而得以筹集,故颇似房地产抵押贷款。杠杆融资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银行业最引人瞩目的发明之一。杠杆融资把企业界和金融界带入了“核金融”时代。
杠杆融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初时仅偶用于小型私有公司的并购中。在大多数交易中,银行贷款是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并购资金来源。银行为保证无论将来情况如何都能获取本息,坚持由目标公司提供足额抵押资产以得到绝对的安全保障。
80年代中期,各种金融中介的渗透和大量创新融资的涌现,刺激了杠杆融资规模和复杂性的爆炸性增长。首先,政府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商业银行业务逐步放宽限制,各种大型金融机构都设置有专门的并购部门来策划收购交易。其次,20世纪70年代末,高收益垃圾债券的流行促进了杠杆融资市场的繁荣。在1984年以前,并没有发行和交易垃圾债券为杠杆融资的公开市场。此后,发行和流通该债券的市场也成为杠杆融资的一个重要场所。垃圾债券逐渐充当银行贷款的替代品。再次,部分私募股权基金开始运用高财务杠杆,以1到2成的自有资本搭配8到9成的贷款,以美国大型企业为标的,甚至不惜采取敌意并购方式。
杠杆融资的风险主要存在于杠杆比例过高时,公司背负过于沉重的债务负担。如果还息压力太大,就会影响公司的正常发展,一旦收入发生任何滑落情形,公司岌岌可危。危机的第一个信号是加拿大房地产投资商肯普购并美国规模最大的零售连锁店——联邦百货公司后,发生财务困难,最终宣告破产。此后,在融资结构设计不合理、监管层对过度财务杠杆化的过激反应双重影响下,类似事件接踵而来。此外,私募股权基金高杠杆的成功,引起了同业复制,导致垃圾债券市场的崩盘,市场主要做市商米尔肯和德雷塞尔垮台。
(节选自《上海证券报》)
下列对于“杠杆融资”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杠杆融资是在竞争加剧和产业规模膨胀而导致的融资速度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扩张需求的背景下产生的。
B.杠杆融资的根本性质是把被收购公司的资产用作担保来为企业或公司筹集资金,很像房地产的抵押类贷款。
C.杠杆融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最初仅用于小型私有公司的并购,但是这种融资方法使用的频率很低。
D.杠杆融资规模获得爆炸性增长的原因在于80年代中期各种金融中介的渗透和大量创新融资的涌现的刺激。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0世纪80年代美国银行业的最引人注意的金融行为就是杠杆融资,杠杆融资也把美国的企业界和金融界快速带入了繁荣时代。
B.垃圾债券可以获得高收益,但是债券市场在1984年以前,没有发行和交易垃圾债券作为融资的市场。
C.部分私募股权基金运用高财务杠杆,以1到2成的自有资本搭配8到9成的贷款,也刺激了杠杆融资规模的爆炸性增长。
D.杠杆融资的风险主要是杠杆比例过高会使公司背负过于沉重的债务负担,一旦收入发生任何滑落情形,公司岌岌可危。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企业的并购历史,起始于企业凭借自有资金来实现收购,然后才是举债收购,也就是利用杠杆融资为主要融资工具来收购。
B.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多数并购交易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而且获得银行贷款必须提供足额抵押资产。
C.1984年以后,因为发行和流通垃圾债券的公开市场形成,并且成为了杠杆融资的重要场所,垃圾债券就逐渐充当了银行贷款的替代品。
D.垃圾债券市场崩盘的根本原因是私募股权基金采用的高杠杆结构设计不合理,监管层对过度财务杠杆化的过激反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墨画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艺术实践之后,创造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绘画艺术形式,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成熟标志。
中国人由衷地爱好水墨画,是因为在静穆含蓄、恬淡幽远的黑白世界中,蕴藏着华夏民族颐养而成的哲学精神和审美观念,蕴藏着艺术创造过程的生命体验和人格塑造,蕴藏着每个华夏子孙永远无法释怀的理想追求。熟识中国画的人晓得,水墨画的意境隐没在简约、概括的寥寥数笔之闻。那些看似简单的几条墨线、几团浓淡相间的墨渍,却往往道出中国人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道出了中国人世代承袭的对于天地间“浑元”之气的追求。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或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耳”,或是“圣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在笔墨挥洒之间宣泄出个人的豪情快感和浪漫诗意。
中国水墨画不着意追求物象的外表之“像”,不去注重大自然繁琐的细节,而唯注重“心像”的把握和“形神”的概括。其创作是依靠毛笔在水墨痕迹中所塑造的“意象”图式,剔除了自然物象的表面真实,还原其自然世界的真实灵魂,完好地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和精神旨趣。齐白石称这种意象之美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以为“不似是为欺世,太似是为媚俗”,“不似之似”才是艺术的根本。看来,正是这“不似之似”的意象之美,才能演绎中国人心灵中无尽的意境,让中国人得以启动超旷空灵的精神之舟,徜徉在浩瀚无边的水墨艺术世界。
注重协调物象的阴阳之理,不要浮躁的光影作为画面形象的修饰,也是中国的水墨画刻意追求的。因此,水墨画中的深与淡、干与湿、黑与白、曲与直等,拒绝了外部务件对于生命本质的干预,纯粹以表现物象的“原生态”为出发点,展示自然世界的内在本质,穷尽天地万物的运行机理,这或许是艺术世界的真实目的。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像中华民族这样热爱黑墨的颜色,用简单的阴阳道理,阐释最复杂的自然世界。黑墨构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特殊的审美心理和精神境界。古人认为,观赏画中世界,近山,可以信步走进,寄情其中;观水,可以畅游其间,澄澈心灵;视物,可以睹物思人,“见异思迁”;品人,可以领略独立人格,表达自己贤达清高、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在水墨的渗化中寻找意境,在意境的氤氲中放逐身心,这是中国人至今无法舍弃的美好享受。下列有关中国水墨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墨画这种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
B.水墨画用简约、概括的寥寥数笔,营造出静穆含蓄、恬淡幽远、意境无穷的黑白世界。
C.水墨画蕴藏着华夏民族的哲学精神和审美观念,蕴藏着创作者的生命体验和人格塑造。
D.水墨画以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表达着中国人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墨画的产生和中国古人注重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探索和注重自我心灵表现的民族文化习惯密切相关。
B.水墨画以表现物象的“原生态”为出发点,通过“黑与白”表达了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及其运行机理的认识。
C.齐白石所追求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之美指的是既注重物象外表细节的相似,又注重“心像”的把握。
D.水墨画蕴藏着华夏子孙永远无法释怀的理想追求,它所演绎的意境能让中国人得到超旷空灵的精神享受。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水墨画这种具有独特中国韵味的绘画艺术形式的刨造,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最擅长以最简单的方式来阐释最复杂的自然世界。
B.中国的水墨画不用光影作为画面形象的修饰,反映出中国古代画家对自然万物细节的研究赶不上同时代的西方画家。
C.从中国水墨画刻意追求阴阳之理可看出,艺术世界的真实目的就应当是展示自然世界的内在本质,穷尽天地万物的运行机理。
D.创作时有着不同人生体验的作者在笔墨之间充分融入了其个性化的豪情和诗意,使水墨画作品显现出意义的丰富和风格的多样。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更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 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下列各项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完全相配的一项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顺其自然,随心所欲/奇货可居,待价而沽/乐善好施,舍已为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C.生老病死/工资待遇/超然物外/希望工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心蜀韵
元代人张翥《谒文昌阁》:“天地有大文,吾蜀擅宗匠。”吾蜀曩有“文宗在蜀”的传统。这个传统由文翁倡其教,赋圣司马相如开其端,“乡党慕循其迹”,严君平、相如、王褒、扬雄成为“以文辞显于世”、“文章冠天下”的汉代四大家,他们都是蜀人。
汉代儒圣扬雄还被他的朋友桓谭誉为“西道孔子”,也是“东道孔子”,具有汉代儒圣的地位。文学革新前驱陈子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宋代文宗苏轼与陆游、明代文坛著述第一人杨升庵、清代涵海大家李调元、性灵诗宗张问陶,直到现代文化巨人郭沫若和巴金,这些“天下第一秀才’均出生于蜀,或虽不是蜀人,却是因巴蜀文化熏陶而成就为文化巨人的。他们不仅是文坛宗主,而且是百科全书型大家。尤其是司马相如是文韬武略的通儒,他开启了巴蜀文宗重文学、重今经学的传统,成为后代文宗从扬雄到郭沫若师法的榜样。这正是蜀人“发散式”思维方式的生动体现,它在文学上形成浪漫主义倾向,富于文采和想象力,这对后世富于激情、奇幻的文化心理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与前述古蜀仙道与巴蜀道教相联系,文心蜀韵也浸润于巴蜀文人思维,成为巴蜀文人以仙游为特征的浪漫型发散性思维定势。司马相如倡导的仙游文化是其开端。他写的《大人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羽化登仙、凌霄步虚的仙游四方的气概。汉武帝读了这篇赋,竟然感觉“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以仙化浪漫为特征的蜀文学就是由这篇赋开端,形成为巴蜀的“文心”。
司马相如的赋论最独到之处是分为“赋家之心”与“赋家之迹”。“赋家之心”指的是“文心”,是性灵,是赋家的本性、心灵与眼界、境界。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搅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这是何等开阔的世界眼光。这种“文心”是“斯乃得于内,不可得而传”,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捉摸而难于形诸文字,犹如佛祖拈花迦叶含笑一样,靠内在心灵的开悟与精神的流动。这就是巴蜀人的“文心”,巴蜀人的文化性格。
至于“赋家之迹”则是指有善于“列锦绣而为质”写作锦绣文章的路径和方法。赋家之心与赋家之迹,构成相如浪漫主义文学的根基,开巴蜀文学好梦幻迷离好想象的浪漫主义先河,从相如到苏轼到郭沫若,直到今天蜀中的朦胧派诗群,始终传承着,流淌着,形成了神奇梦幻的巴蜀文学的历史长河。
1.对“吾蜀曩有‘文宗在蜀’的传统”的理由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代人张翥在《谒文昌阁》中有“天地有大文,吾蜀擅宗匠”的语句。
B.文翁在蜀地大力兴办教育,为“文宗在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蜀人严君平、相如、王褒,扬雄等以“文辞显于世”、“文章冠于天下”。
D.相如开创了好奇幻、想像的文学传统,苏轼、郭沫若等继承了这个传统。
2.对作者所介绍的巴蜀文化巨人的特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具有儒圣的地位,是各个时代的天下第一秀才。
B.他们都受了巴蜀文化的熏陶,是百科全书型的大家。
C.他们有文韬武略,具有重文宗、重今经学的传统。
D.他们受道教影响,其文学作品都与仙游文化有关。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相如开启了巴蜀文化的传统,成为后来巴蜀文人们效仿的榜样。
B.由于巴蜀道教的影响,巴蜀文人有以仙游为特征的浪漫型思维定势。
C.相如《大人赋》表现的仙游气概,让汉武帝产生了修炼成仙的想法。
D.相如倡导的“赋家之心”具有开阔的世界眼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许多古建筑,何以能千年不遭雷击?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当今的科学界。相反,将古建筑装上避雷针,反而更易招来雷击。其实古建筑避雷,是风水理论和阴阳学说的巧妙结合,即自然消雷与绝缘避雷的有机结合。
由建筑物周围环境和建筑物本身形成的自然消雷,使建筑物周围大地与云层间雷电大量消失,雷电被吸引到周围的凸尖物体上;而绝缘避雷,则使建筑物本身具有较高的耐雷水平。自然消雷与绝缘避雷,是通过雷击选择性,即将雷电吸引到建筑物周围的凸尖物体上来实现消雷的,因此可以说雷击选择性是自然消雷与绝缘避雷二者的一个推论。绝缘避雷的绝缘是相对的,如果没有自然消雷(雷击选择性),任何古建筑都可能被雷电击毁。自然消雷与雷击选择性,都是由于地面凸起物在雷电场中产生的电晕电流而存在。一般而言,自然消雷能力强,雷击选择也明显,但在保护古建筑不遭雷击上,都必须借助于古建筑良好的绝缘性。
基于雷电现象和摩擦起电的认识和探索,中国古代很早就能在一定范围内区分导体和绝缘体。也就是说,从对雷电现象的认识水平来看,中国古代实现绝缘避雷是可能的。
五台山古建筑,从使用材料看,主要有纯金属、木材和砖石三类。纯金属建筑,如铜殿、铜塔等,与自然融为一体,其防雷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至于木构和砖石建筑,从结构上讲,主要包括台基(地基部分)、墙体和顶三部分。台基是基础部分,所用材料有砖石、灰浆(成分为白灰、糯米、白矾等)、木材和小夯土灰等。从导电性能上说,这些材料都是绝缘和近似绝缘的。从构造上说,这种选料与制作十分讲究的基础工程都具有防潮、防腐、防震等功能,水更不易侵入。因此,整个地基部分就是一个良好的绝缘体。墙体的主要材料为木材、砖石、灰浆、油灰(成分为面粉、白灰、烟子、桐油等)、砖灰、麻、油漆等,都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从工艺和构造上讲,做工极为讲究,比例适当,不易渗水,并能经得起暴风雨的袭击。顶部的材料为木材、瓦、油漆、金属等,除金属外都是绝缘性能较好的材料。另外,比较讲究的建筑物表面部分基本上都进行过绝缘处理,如木结构和金属部分都用油漆和桐油漆过,而砖石部分则用桐油和砖灰等混合物涂抹过。
从整体上看,五台山古建筑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若不遭破坏,是不易着雷的。同时,五台山古建筑群有着良好的通风透气环境,使得古建筑本身保持清洁干燥,绝缘性能不遭破坏。本身良好的绝缘性能,与所处环境较强的自然消雷能力的相辅相成,使得五台山古建筑群不仅处于弱电场中,而且本身电阻较高近似于绝缘体或相对于周围环境来说是绝缘体,使得雷击的主放电过程不会在建筑物上产生,从而保证了建筑物很高的避雷水平。
不过,绝缘避雷最典型的例证,当属太原双塔。太原双塔落成于万历四十年(1612),是明代砖构建筑的优秀之作。底平面八用形,内部空心式,各13层,高均在54.7米以上。塔身为全砖石结构,仅在各层角檐装有一根桃木。太原双塔地处太原高地,周围环境的自然消雷能力有限,本身也仅有高耸的尖顶及各层出檐具有一定的但又远不足以避雷的自然消雷能力,其之所以能自明代建成至今从未遭受雷击,主要是因为其本身良好的绝缘性能。双塔地处高地,地质干燥,塔身不着雨淋,又兼全砖石结构,与五台山类似建筑一样或更甚,在雷雨天近似于绝缘体,耐雷水平很高,实际上就像今天输电线路中的大悬垂串一样。
-----选自《中国科技十二讲》
1、对五台山古建筑群能绝缘避雷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A.五台山古建筑的通风透气环境良好,使古建筑群本身保持清洁干燥,绝缘性能没有遭破坏,保证了建筑物很高的避雷水平。
B.五台山古建筑群做工极为讲究,比例适当,不易渗水,经得起暴风雨的袭击;其顶部使用的材料都是绝缘性能较好的材料。
C.五台山古建筑使用的材料有纯金属、木构和砖石三类,这些材料都是绝缘或近似绝缘的,具有很好的导电性能。
D.五台山古建筑群建筑物的表面部分都进行过绝缘处理,如木结构和金属部分都用油漆和桐油漆过,而砖石部分则用桐油或砖灰等混合物涂抹过。
2.下列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自然消雷,是由建筑物的周围环境和建筑物本身形成的,它是通过雷击选择性,即将雷电吸引到建筑物周围的凸尖物体上,从而来实现避雷的。
B.绝缘避雷,强调建筑物本身应具有较高的耐雷水平。不过绝缘避雷的绝缘是相对的,如果没有自然消雷(雷击选择性),任何古建筑都可能被雷击毁。
C.太原双塔之所以能自明代建成至今从未遭受雷击,主要是因为其本身良好的绝缘性能。D.自然消雷与绝缘避雷,是通过雷击选择性来实现避雷的,因此可以说雷击选择性是自然消雷与绝缘避雷二者的共同点。
3.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建筑避雷原理,暗合现代避雷原理,充分反映了我国先民伟大的创造才能。
B.由五台山古建筑群和太原双塔可看出,中国古代很早就对雷电现象和摩擦起电有着一定的认识和探索,并能在一定范围内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将其运用于建筑实践中。
C.太原双塔地势高,地质干燥,塔身不着雨淋,又兼全砖石结构,即使在雷雨天也近似于绝缘体,加上它有着与五台山建筑类似的自然环境,所以耐雷水平很高。
D.五台山古建筑群本身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而所处环境又有着较强的自然消雷能力,使得五台山古建筑群处于弱电场中,或者说相对于周围环境来说是绝缘体,没有了避雷击的可能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