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校开展不同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研究,研究过程记录如下。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研究课题:影响农业分布的因素
研究思路:案例分析一一归纳总结
研究资料: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图
(1)案例分析 ①耕作制度:甲区域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乙区域一年两熟或三熟。②甲区域以种植业为主,丙区域发展早作农业和业
A.渔 B.畜牧 C.林
③珠江三角洲80年代种植水稻,90年代种植甘蔗,近年来种植花卉,不是因为
A.自然条件发生变化
B.种植花卉收入高,并且能出口创汇
C.城市和工矿业发展,市场需求发生变化
(2)归纳总结:由以上案例,可知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和社会经济因素
A.光照因素 B.地形因素 C.自然因素
读下图,完成各题。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特别策划了“三纵一横”四条寻访中国的路线,即东线(A线)、中线(B线)、西线(C线)和北纬35。线(D线)。
(1)A、B、C、D四条路线中,跨我国地势三大阶梯的是线,穿越的路线平均海拔最高的是 线,线经过的地区大多数为经济较发达地区.
A.A线 B.B线 C.C线 D.D线
(2)A线经过了 个省级行政中心。
A.3 B.4 C.5 D.6
(3)D线的东段大致沿铁路行进。
A.京沪线 B.陇海线
C.青藏线 D.京广线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12月27日北京市民开始饮用长江水。南水北调工程,旨在缓解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战略性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东线工程位于东部,利用京杭大运河抽水北送至华北地区,已于2013年12月10日通水。中线工程从汉水与其最大支流丹江交汇处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20多座大中城市。西线工程在青藏高原上,由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补水,西线工程没有开工建设。
材料二: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
(1)南水北调工程属于
A.同流域调水工程
B.跨流域调水工程
C.储水蓄水工程
D.交通运输工程
(2)南水北调工程输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开始时,沿线地区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是
A.河道淤积
B.水污染
C.地下水位下降
D.土壤盐碱化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大的优势是
A.可供水量最大
B.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北上
C.工程量最小
D.沿线地区经济最发达,资金得到保证
(5)南水北调工程西线工程至今没有开工的原因是
A.西线地区还不是很缺水
B.西线地区经济不发达,没钱投入
C.西线地区翻山越岭,旋工难度大
D.西线地区输水量得不到保证
黄河与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完成问题。“啊,长江!你从雪山走来……”,《长江之歌》中的“雪山”位于
A.黄土高原 | B.云贵高原 |
C.青藏高原 | D.内蒙古高原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里的“海”是指
A.渤海 | B.东海 |
C.黄海 | D.南海 |
下列语句描述符合长江特征的是
A.“河水一石,其泥六斗” |
B.“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 |
C.“一碗水,半碗泥” |
D.“黄金水道”、“水能宝库” |
读下图,图中西侧山脉和东侧河流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完成问题。下列几组数字,有可能为正常年份A地1月平均气温的是
A.一4℃ | B.一12℃ |
C.5℃ | D.16℃ |
下列几组数字,有可能为B地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是
A.200mm | B.400mm |
C.900mm | D.1600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