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④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是都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穷的景致。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2)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997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请根据下列材料,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世界文化遗产。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11年,杭州西湖申遗成功,网民们都担心西湖周围的地价、房价又要迎来新一轮的“高潮”。法国雪铁龙公司在中国万里长城拍摄汽车广告,该广告在法国某电视台播出后,招致无数电话怒斥:“我们法兰西民族是有着悠久文明传统的民族,怎能为了拍一个商业广告,竟让汽车爬上人类文化遗产!”该广告从此被束之高阁。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毛眉的《神越关山哭柳侯》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①在去柳侯祠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那柳侯柳宗元,官已做到了礼部员外郎,何曾想到会拐个弯最终贬到柳州,死在柳州?如果他“烟花三月下扬州”呢,如果他被贬杭州呢,岂不在“苏堤”“白堤”之外,又多一道“柳堤”?
②柳宗元是那个时代的人,也是超越那个时代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对那个时代持有异议的人,这就使得他被一贬再贬,使得他的命运雪上加霜。
③但,他的命运与上苍所赋予他写下的那些清冷游记的笔力和独钓的定力,是多么相得益彰!
④我找到柳侯祠,进入园内。晨练的人们还未退去,满园里抡剑舞棍的老人个个精神饱满,这就是当年受惠柳候风化的柳州子民。原来是来看柳侯祠,来看柳侯的衣冠冢,来看柳侯碑文的,却不想,一进园子,便看到了活得更长远的百姓。还有,柳树。这里每棵树都活着,还有每片叶子。
⑤树,一棵棵地伫立。树木像那些能把世界史照亮的伟人,伟大而独立,尽管树叶沙沙,竟夕不绝,树根却从不迷失,那么自信、自尊,怡然自得。一切树木都有着香喷喷的叶片,像符号般喧哗。我驻足不前,隐隐感到柳宗元与这柳树有某种生命的联系。他是作为一片树叶融入了大自然,还是像树干一样,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呢?
⑥小树,小路,散落的树荫中,沿着晨练老人们的指点,我来到衣冠冢前。据说,柳宗元的灵柩在其死后的第二年便运回了长安,这里仅余衣冠冢。柳侯留给柳州的绝不是一个空空的衣冠冢。在柳州,每一棵活着的柳树,都在遥祭着他。那柑香亭,不用近前便柑香扑面;那思柳轩,不用思柳便柳意盎然。
⑦元和十四年冬,年仅四十七岁的柳宗元在柳州赍志以亡。临终前,柳宗元通过挚友刘禹锡把撰写《墓志铭》一事委托给了韩愈。韩愈在文中对柳宗元政治上的失败充满惋惜,他认为柳宗元的遭贬使朝廷失去了一个杰出的人才,使得像自己这样的庸才掌管了朝廷大事,使得一些小人得以飞黄腾达。
⑧柳侯祠是新近重修的。大殿上,柳侯塑像端坐着,“芒寒色正”;旁边站着三个魁伟的武士塑像,胄甲整饬。我不解:柳宗元,人乃文人,官亦文官,被这武士一显衬,俨然一个红脸关公,是何道理?原来,当年柳宗元不惧触动既定阶层的既定利益,在这三位部将的辅佐之下,动了一些“真格的”,故而柳侯这位文弱书生能够“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人望而敬”了。
⑨连着两天,我盘桓在柳侯公园,熟悉了它的角角落落,流连在石碑石刻之间。古文古句古香古意,令人贪恋古文化中那些温热的熨帖人心之处。在这些后人的吊唁中,不该放过刘禹锡。
⑩《旧唐书》里,有一段简短的叙述,说是元和十年,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自己水深火热,还要解救自己一同由朝而野的同类,冒着再度获罪的危险,这才叫古道热肠。因此,刘禹锡的《祭柳员外文》动人至深:“忽承讣书。惊号大叫,如得狂病。良久问故,百哀攻中。魂魄震越。得君遗书,绝弦之音,凄怆彻骨。”
⑪读至此,我不觉神越关山,为古人落泪:或许因为他是失败者?或许他是因失败而不败?他给自己的时代留下了记录,也给后代留下了思想。
⑫回过神来再找罗池。只因柳侯托梦“馆我于罗池”,柳州人在罗池边立庙纪念,罗池因此地以人传。
⑬呵,柳侯,柳大人!旅居柳州的第三个夜晚,在月色里醒来,我有两滴泪滴落,一滴滴在你垂钓的冰河,一滴滴在你居住的罗池……
(选自《在文化深处取暖》,有删改)
【注】①赍(jī)志以亡:志未遂而死去。 ②胄(zhòu)甲整饬(chì):盔甲整齐。
文中为什么多次写到柳树?(3分)
联系下文,解释第③段中划线词语“独钓的定力”的含义。(2分)
独钓的定力:
说说第⑪段开头“读至此,我不觉神越关山,为古人落泪”这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3分)
阅读文中第⑥段和第⑪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说说自己的理解。(4分)
(1)柳侯留给柳州的绝不是一个空空的衣冠冢。(2分)
(2)或许因为他是失败者?或许他是因失败而不败?(2分)
“他给自己的时代留下了记录,也给后代留下了思想。”自古以来,像柳宗元这样名垂后世的先贤不胜枚举。请再列举两位这样的人物,结合其诗文作简要表述,要求句式与示例基本一致。(3分)
【示例】柳宗元:他曾在小石潭边流露悲凉的心绪,他曾在《捕蛇者说》中表达同情百姓的情怀。

生命的姿势
①一对夫妇是登山运动员,为了庆祝他们儿子一周岁的生日,他们决定背着儿子登上七千米的雪山。
②他们特意挑选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踏上了征程。天刚亮时天气就如预报中的那样,太阳当空,没有风,没有半片云彩。夫妇俩很轻松地登上了五千米的高度。
③然而,就在他们稍稍休息准备向新的高度进发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风云突起,一时间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气温陡降到零下三四十度。最要命的是,由于他们完全相信天气预报,从而忽略了携带至关重要的定位仪。由于风势太大,能见度不足一米,上或下都意味着危险甚至死亡。两人无奈,情急之中找到了一处山洞,只好住进山洞暂时躲避风雨。
④气温继续下降,妻子怀中的孩子被冻得嘴唇发紫,最重要的是他要吃奶,要知道在如此低温的环境下,任何一寸裸露在外的皮肤都会导致迅速地降低体温,时间一长就会有生命危险,怎么办?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小,他很快就会因为缺少食物而被饿死。
⑤丈夫阻止了妻子几次要喂奶的要求,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被冻死。然而不给孩子喂奶,孩子很快就会死去。妻子哀求丈夫:“就喂一次!”
⑥丈夫把妻子和儿子揽在怀中。尽管如此,喂过一次奶的妻子体温下降了两度,她的体能受到严重的损耗。
⑦由于没有定位仪,漫天风雪中救援人员根本找不到他们的位置,这意味着风如果不停,他们就没有获救的希望。
⑧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喂奶,妻子的体温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在这个风雪狂舞的五千米山上,妻子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平常极为简单而现在却无比艰难的喂奶动作,她的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喂奶中一点一点地消逝。
⑨三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冻昏在妻子的身旁,而他的妻子——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倒。她的儿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怀里安然地睡眠,他脸色红润,神态安详。被伟大的生命的爱包裹的孩子,你是否知道你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母爱可以超越五千米高山而在风雪之中塑造生命。
⑩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妻子,丈夫决定将妻子最后的姿势铸成铜像,让妻子最后的爱永远流传,并且告诉孩子,一个平凡的姿势只要倾注了生命的爱便可以伟大并且抵达永恒。
阅读全文,说说“生命的姿势”这一标题中“生命”的含义。
第⑧段中为什么说妻子的喂奶动作“现在却无比艰难”?(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第⑨段中写孩子“安然地入睡”、“脸色红润、神态安详”的目的是什么?
第⑧段中“一次又一次”重复了四次,对此,你如何理解?
结合上文,谈谈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从文中找出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

①古老的风筝,已经不仅仅是娱乐玩具,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风筝同样在为人类作贡献!
②风筝又名纸鸢(一种凶猛的鸟)、纸鹞(yào雀鹰),最早发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说巧匠鲁班就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应当说这是风筝的前身。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宫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有一块说明牌上也醒目地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③风筝的发明,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启示:1749年,美国一位名叫威尔逊的天文学家,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空中试验仪。他用6只风筝将天文仪器吊到700多米的高空中进行科学试验,第一次测到了大气的温度,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数据,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用风筝挂上一只铁钥匙,在雷电交加时,把风筝送上天,引来雷电,从而证明了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避雷针也由此发明。1804年,英国的乔治格雷爵士用两只风筝作机翼,研制出了一架5英尺的滑翔机。1894年,英国科学家设计了一只供战场观察的军用风筝,其作用犹如当今的卫星电视转播……
④最近,科学家提出了利用风筝发电的新方法。据估计,风筝风力发电机获得每千度电的成本仅有1.5欧元。而欧洲国家每千度电的发电成本平均为43欧元,风筝风力发电机的成本仅是后者的三十分之一。
⑤据报道,俄罗斯物理学家在这方面作过探索。他们将50个巨大的风筝,放到空中从上至下排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架通天的梯子。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而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路灯杆那么粗。假如风筝所在高度的风力不足的话,人们还可以放松绳索使风筝升高。意大利科研人员计划建造发电能力在几兆千瓦范围的大型设备,并在计算机上成功地进行了模拟计算。设想的风筝发电装置,在风力作用下能够带动固定在地面的旋转木马式的转盘,转盘在磁场中旋转而产生电能。这种风筝重量轻,抵抗力超强,可升至2000米的高空。一个直径1000米的巨轮便可以提供250兆瓦的发电能力。这将是第一台发电能力和常规电站不相上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
⑥此外,科学家还设计建造家用式的高空风力发电设备。房主可以把这样的设备安装在自家房顶上,或许还可以替代太阳能电池。这些小型风筝梯子只需100米或者200米高,就可以足够为一户人家提供几千瓦的电力。
⑦当今,风筝在科学试验和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利用风筝作海洋救生工具;利用风筝牵引船只;利用风筝传递信件;在风筝上安装无线控制照相机,进行空中摄影;在风筝上安装喷水器,喷洒悬崖上的植物……这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生活。
概括。本文第④~⑥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理解。细读本文,说说风筝发电与常规电站发电相比有哪两大优势?
品读。第⑤段除了使用列数字的方法外,还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
拓展。风筝最早发源于中国,风筝的发明成为中国人的一大骄傲。请发挥你的想象,进行一次创新之举,设想出将风筝运用于生产、生活、科研等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方法(文中提到的除外,文字要简洁)。
应用。风筝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试着写一首赞美风筝的诗歌,形式不限,四句即可。
示例: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消声混凝土“吞食”公路噪音
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公路噪声已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日,对公路两旁的居民来说,有了好消息:在距离德国一座立交桥约1公里的地方,交通噪音明显降低。原因在于,这一带的公路铺的是“开孔型沥青”,具有消声功能,可以“吞食”车轮滚动时发出的声响。
“开孔型沥青”之所以可以降低噪音,是因为用它铺设的公路表面有许多微小的孔隙,可以“吞食”车轮滚动时发出的声响。德国联邦交通局声学专家巴托洛梅乌斯说,这一技术是利用了声学上所谓的“排气效应”。当轮胎在路面上滚动时,会排挤与路面接触点上的空气,发出声响。而如果路面上有许多半露出来的孔隙,那么“排气效应”就不再发生,这样就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了。但这种名为“OPA”的“开孔型沥青”的缺点是,这种路面经过一段时间车轮碾压后会变形,路面的孔隙会封塞,从而影响消声特性。长久下去,公路上的噪音又会重新变大,差不多8年之后,它就和常规的沥青公路没有什么区别了。
现在,德国联邦交通局的科研人员们正在开发两种更为“结实”的“消声混凝土”,原理与“开孔型沥青”相同,均利用微小孔隙达到消声效果。这两种“消声混凝土”:第一种可称为“空隙型混凝土”,第二种可称为“细槽型混凝土”。
 “空隙型混凝土”利用的原理和“开孔型沥青”相似,也是利用微小的孔隙。在浇铸这种混凝土时,不使用颗粒小于4毫米的沙子和粉尘等,也就是说,这种路面是由小石子组成的,而石子和石子之间有许多空隙。研究人员称,“空隙型混凝土”的情况会怎样,现在还不清楚,希望混凝土的脏污程度不会像沥青那么厉害。沥青里含有强粘结剂,是用来粘结石子的,但这种粘结剂会使灰尘和脏物也被牢牢地粘在上面。而“空隙型混凝土”不像沥青那样有粘结剂,所以它的使用期限会比“开孔型沥青”更长。
  目前,科学家们对另外一种减噪音混凝土的使用效果已经很有把握了,那就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水洗混凝土——“细槽型混凝土”。“细槽型混凝土”的具体生产过程是这样的:先做出普通的水洗混凝土路面,然后再用刷子刷它的表面,把上面的添加物刷掉。这样处理之后,便会出现一个平整的路面,没有很明显的上下起伏,或者是坑坑洼洼。随后,修路工人再在这样的表面上纵向铣出一道道的细槽。这些细槽的作用是,车轮滚压过来的时候,空气可以流进去;车轮滚走以后,空气又可以被放出来。这样,生成噪音的“排气效应”便会有所缓解。此外,这种混凝土的造价要低于“空隙型混凝土”,也更容易铺设。
  控制噪声还需要综合治理。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张建平认为,从理论上说德国的实验为减低交通噪声提供了新的途径。我国也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但同时,面对日益严重的噪声问题,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差不多8年之后,就和常规的沥青公路没有什么区别了。
②从理论上说德国的实验为减低交通噪声提供了新的途径
消声混凝土能“吞食”公路噪音,概述其消声原理。
本文同时写“开孔型沥青”、“空隙型混凝土”、“细槽型混凝土”,其说明作用是什么?简要回答
文中两种消声混凝土哪一种更有发展前途?为什么?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修车铺里的红玫瑰
阳光下我忍不住回过头去,他们依然在忙碌,身子紧挨着,是花开并蒂莲。修车铺门前的阳光,铺成河。而他们身后,一枝爱情的红玫瑰,在玻璃瓶里静静地开着,明艳,高贵……
  家附近有家修车铺,店面不大,只一小间。门口挂一木牌,上面用红漆歪歪扭扭写着几个字:修车,补胎,洗车。
  经营修车铺的,是一对小夫妻,从山东来的。小夫妻望上去,长相差不多,都是矮矮的胖胖的,皮肤有些黑,笑起来,很憨厚。
  我常从他们店铺门口过,熟了,他们老远就笑着跟我打招呼,上班了?下班了?诸如此类的。笑容谦卑。
  他们很少有闲着的时候,我看到他们时,他们手上都在干着活。夫妻俩话不多,却默契,一个修车,一个递工具。一个洗车,一个打水。整日一件工作服,上面沾满黑的油污。大冬天里,他们的手泡在冷水里,红肿着。望得见日子的艰辛。
  有时会遇到他们正在吃饭。一人一个大瓷缸捧着,白米饭上,卧一小撮咸菜,他们吃得很香。跟他们说,怎么吃得这么节省呢?男人抬头笑,要存钱呢。女人补充,存钱留着小孩子以后上学用呢。
  他们有小孩,7岁,在家读小学。谈起儿子,女人的眼睛笑成一条线,说,他聪明着呢,会画画,还会背诗呢。男人什么话也不说,只在一边,嘿嘿地笑。
  我以为,这样的夫妻,是现世里的,为生活打拼着的,活得卑微而现实,注定与浪漫离得很远。
  却在情人节这天,意外地在他们店里,看到一枝红玫瑰。
红玫瑰插在一个玻璃瓶里,玻璃瓶放在他们吃饭的桌上。桌子破旧,是好心的邻居送他们的。玻璃瓶普通,垃圾堆里,可以一捡一大堆。红玫瑰却开得艳艳的,花瓣儿红丝绒似的,仿佛就摸得着那柔软的质地。一屋子的灰暗,因那一枝红玫瑰,而变得绚丽起来。
这天的活多,男人女人正埋首在一堆零件中,手忙脚乱着。我指着红玫瑰,好奇地笑问,
这玫瑰花,是谁买了送给谁的?
  男人抬头看着我笑,呵呵。女人抬头看着我笑,呵呵。他们又同时望了望身后的花,一齐笑,呵呵。
他们最终也没告诉我,花是谁买了送谁的。我笑着跟他们告别,想着也去买一枝玫瑰,送给家里的那个人。
文中的修车铺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一屋子的灰暗,因那一枝红玫瑰,而变得绚丽起来。
②男人抬头看着我笑,呵呵。女人抬头看着我笑,呵呵。他们又同时望了望身后的花,齐笑,呵呵。
“红玫瑰”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尾句作者“想着也去买一枝玫瑰”有什么丰富内涵?请结合全文回答。(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