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才通人 (2)屋舍俨然
(3)延至其家 (4)庶竭驽钝
(5)夙夜忧叹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标出下面句子正确的停顿(每句只标一处)。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甲】【乙】两文表现了作者不同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请根据两文的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作者 |
政治理想 |
人生态度 |
陶渊明 |
社会安定,百姓和乐 |
|
诸葛亮 |
|
积极入世 |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天下缟素(2)长跪而谢之 (3)寡人谕矣 (4)徒以有先生也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徒以有先生也”中的“以”意思相同的是()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 B.扶苏以数谏故 C.以大易小,甚善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有人说:“根据史实,秦王能统一六国,成就大业,应该是个英雄.”你是怎样看待秦王这个人的?结合选文,发表你的见解.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2分)
(1)则久已病矣(2) 死者相藉(3)又安敢毒邪(4)之生日蹙翻译下列句子。( 2分)
(1)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2)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写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1分)
文中蒋氏把自己和乡邻的遭遇作对比,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5分)
(1)回顾过去六十年的遭遇,其结果:乡邻是________________,而蒋氏却。
(2)叙述现在,眼下情况是“悍吏之来吾乡”闹得乡邻,而蒋氏却_____________。
(3)从一年的情况看,蒋氏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而乡邻是“旦旦有是”。对“又安敢毒耶”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蒋氏不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因为这是太医以皇帝的命令发的。 |
B.此句与上段作者的问话“若毒之乎?”相呼应,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调,蕴涵更加深刻。 |
C.蒋氏在控诉捕蛇给他一家三代带来的不幸。 |
D.蒋氏不敢怨恨“复吾赋”这件事,因为他知道“复赋比捕蛇的毒害更深”。 |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河伯始旋其面目(4)望洋向若而叹曰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请写出从本文中引发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文章通过河伯前后认识的变化,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以头抢地耳②长跪而谢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渔人甚异之 | B.乃丹书帛曰 | C.尉果笞广 | D.忿恚尉 |
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文言文阅读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①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②?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③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④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⑤也,寡人反取病⑥焉。”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习辞者 习:熟练 辞:言辞。②坐:犯罪③曷:“曷”通“何”,什么。④避席:离开座位。⑤.熙:通“嬉”,玩笑。⑥病:无趣,难堪。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唐雎不辱使命。晏子将使楚。 | B.徒以有先生也。吾欲辱之,何以也? |
C.非若是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 D.先生坐!何至于此!齐人也,坐盗。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唐雎面对凶残狡诈的秦王,他大义凛然,慷慨陈词,终于折服了秦王,完成了使命。 |
B.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
C.两篇文章写的都是主人公出使别国的故事,两人都能轻松圆满地完成出使任务。 |
D.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唐雎的英勇无惧与秦王的色厉内荏,晏子的不卑不亢和楚王的傲慢无礼,都表现得生动形象。 |
两文中,唐雎和晏子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