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把噬菌体和细菌按1︰10混合,然后除去游离的噬菌体,在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稀释涂布在连片生长的细菌平面(菌苔)上,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后24min内取样涂布,菌苔上产生空斑的数目不变;混合34min后取样,菌苔上空斑数目迅速增加;再过10min取样,菌苔上空斑数稳定。下面的分析和推理不正确的是
A.24min内取样,新复制的噬菌体还未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 |
B.34min时取样,根据空斑数量可推测样液中噬菌体的数量 |
C.取样液中的噬菌体涂布到菌苔上以后噬菌体不再增殖 |
D.实验证明病毒是一种生物,其具备在细胞内增殖的特性 |
下列关于生物体稳态调节的描述,符合如图曲线走势的是( )
A.若横轴代表甲状腺激素浓度,则纵轴代表促甲状腺激素浓度 |
B.若横轴代表血糖浓度,则纵轴代表胰岛素浓度 |
C.若横轴代表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则纵轴不能代表尿量 |
D.若横轴代表环境温度,则纵轴代表恒温动物体内细胞中酶活性的变化 |
关于人体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生理功能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②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将葡萄糖转化为各种氨基酸
③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为血糖
④胰高血糖素能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行反馈调节 |
B.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激素同时也能传导神经冲动 |
C.下丘脑既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也是温度感觉的中枢 |
D.下丘脑内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并能够合成抗利尿激素 |
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环境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
A.食物缺碘—生长激素 | B.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 |
C.过度饥饿—胰岛素 | D.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 |
人处于高温环境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这将通过增加排尿量来增加散热 |
B.由于温度高,有氧呼吸酶失活,此时身体供能主要靠无氧呼吸 |
C.因气温过高,将通过大量的排汗增加散热,调节体温 |
D.因大量排汗,将丢失水和Na+,这将使内环境的渗透压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