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当代文艺的媚俗媚世化,是人类社会进入极度意欲物化的结果,尽管它表面上是一种经济商业化的延伸。一个不容忽视的时代事实是:在政治与法律的纵容、宗教与道德的妥协、技术与文化的刺激之下,中产阶级大众社会的种种欲望和需求愈来愈膨胀发作和肆无忌惮起来,其历史恶习性和文化劣根性也越来越合情合理合法了。讨好中产阶级已经构成文艺自身生存下来的唯一法则,而其主动的原始职能和独立的社会价值已不复存在。艺术家显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们完全地服从商业机制和大众趣味;但这不仅违反了自身的社会角色与社会职责,同时制造了人类集体堕落的意识可能。因为,文艺不单纯是娱乐与消遣的社会工具,更是一种意识警戒线,如果它彻底地丧失了独立自为的建设性,那么这把双刃刀将变成导致毁灭的“凶器”。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对中产阶级的纵容和鼓动,在中产阶级膨胀的物化欲望支配下,凡是不能适应商业社会的效率与利益的原则的事物,就必然消亡。只要吻合大众的趣味与情调的文艺就能促成流行时尚和商品价值。因此,文艺也本能地朝向媚世媚俗的潮流方向发展;而独立价值和原始质味将不再,并变相成“投众所好”的文化贩子,大大地刺激了大众的破坏欲。一个不争的事实,精神对人类幸福程度构成主导的地位已远远超过了物质,尤其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更为突出,因其制度、价值、审美都倾向效益与利益的目的;如富有与成功构成人的智慧、尊贵的审美象征;因此都有理由、有权利去争取成功,而成功的背后就是一种破坏力。这里必须指出,因生理所需的物质资料相对容易满足和饱和,因精神性驱使所需的奢侈性生活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黑洞。尤其是在高度工业化与商业化的社会,追求效益和效率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原则和异化人性的本能,包括对人文科学被混化渗透,无论科学还是艺术,它变成了一种物欲与功利的延伸物。人文科学绝对服从大众趣味和商业机制,使得通俗文艺极端霸道,抑制了整个人文科学的批判职能和制导作用,这无益于世界乃至中产阶级自身的健康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能源的匮乏、环境的破坏、生理的异化、精神的空乏、人性的物化、价值的偏失、人际的紧张、怨恨的激增等等一系列世界性社会危机。
当代世界是一个朝向资本主义化和社会商业化中心急剧转移的时代,中产阶级的欲望、趣味、价值、意向不断得到充实和膨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政治、宗教、科技、道德、法律向中产阶级和经济中心一边倒的情境下,文艺面临自身存在问题,也自然不甘落后地媚世媚俗起来,文艺家的人格、个性、良知、智慧被降到最低限度。
(节选自程美信《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有删改) 下列对当代文艺“媚俗媚世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文艺的媚俗媚世化实质上是经济商业化的延伸与发展,是人类社会进入商业化时代意欲物化的必然结果。 |
B.当代文艺的媚俗媚世化是在中产阶级大众社会的欲望日益膨胀背景下,文艺为自身的生存而作出的唯一选择。 |
C.当代文艺的媚俗媚世化是艺术家完全地违反自身的社会角色与社会职责,被迫服从商业机制和大众趣味的结果。 |
D.当代文艺的媚俗媚世化之所以得以存在,是因为只要吻合大众趣味与情调的文艺就能促成流行时尚和商品价值。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代社会中,中产阶级的历史恶习性和文化劣根性在政治与法律的纵容、宗教与道德的妥协之下变得越来越明显。 |
B.当代社会对中产阶级采取纵容和鼓动的态度,致使凡是不能适应商业社会效率与利益原则的事物,都一律走向消亡。 |
C.在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中,因生理所需的物质资料相对容易满足和饱和,而精神性驱使所需的奢侈性生活却难以满足。 |
D.人文科学绝对服从大众趣味和商业机制,使得人文科学的批判职能和制导作用受到抑制,这对整个社会都是无益的。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昭示着一种社会意识警戒线,如果丧失了自身的建设性,那么它将从娱乐与消遣的手段变成导致人类堕落的工具。 |
B.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精神对人类幸福程度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物质,富有与成功已经成为智慧、尊贵的审美象征。 |
C.高度工业化与商业化的社会追求效益和效率,因此,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事实上都已经变成了物欲与功利的延伸物。 |
D.在中产阶级和经济中心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文艺家丧失了人格、个性、良知、智慧,文艺也就不可避免地媚世媚俗。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当宫崎骏讲述梦境的时候,就连废弃壁炉里的灰烬也会重燃。但就在9月初,这个72岁的白胡子老人、日本动画电影史上最伟大的造梦师宣布不再造梦,退隐泉林。
宫崎骏曾说:“当我决定成为一个动画师时,我决心绝对不抄袭任何人。”他当然不会抄袭,因为他的动画是在做梦,而一个人怎么可能在做梦的时候都去抄袭旁人?每个人的梦境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完美地把它讲出来,就像宫崎骏用画笔做到的那样。
特别喜欢宫崎骏作品的手绘风格,简单清新,适合回忆,就如枕头适合瞌睡,星空适合眼睛。水彩水粉的感觉用来描画无边无际的蓝天、大海、森林、田园,真是妙不可言,而晕染方式也很能烘托出饱含深情的色彩。记得看《红发安妮》,当安妮走过樱花林时,樱花如云,扑面而来,落英满地。虽然没有画出每一朵花,但层层叠叠的色彩恰到好处地渲染了繁花似锦的景象,唯美得宛如梦境。
宫崎骏作品中出现形形色色的飞行器、喘气的烟囱、炽热的锅炉……宫崎骏痛恨工业对自然、对习俗的破坏,骨子里却又摆脱不了工业的影响。他的父亲曾从事飞机制造方面的工作,他工作后也曾赴苏格兰等地的煤矿参观,这对他的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
宫崎骏不少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场景都有些西化,却用非常传统的水彩画来表现;而有些作品如《千与千寻》的场景是传统日本风格,却又似有油画的感觉。不论画法如何,总有一种情愫,让人怀旧思乡。
宫崎骏作品的主角多是孩子,最常见的是短发女孩。风吹起发梢,一张坚毅的脸,这是他笔下的典型形象。宫崎骏曾说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相信世界终有一天会毁在人类自己手中。但他也承认,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总不能不祝福。孩子的眼睛最纯净,随着长大会一点点变得模糊。在宫崎骏作品中,孩子是最敏感的,因此能看到大人看不见的龙猫;孩子是最善良的,因此能与看似可怕的无脸男交朋友;孩子是最清醒的,因此能看到贪婪的恶果;孩子也是最勇敢的,因此能坦然面对生与死。而这些敏感、纯洁、同情、勇气、毅力,似乎在人成年后一一丧失了。他在《幽灵公主》中道白:“即使是在憎恨和杀戮中,仍然有些东西值得人们为之活下去。一次美丽的相遇,或是为了美丽事物的存在。我们描绘憎恨,是为了描写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描绘诅咒,是为了描写解放后的喜悦。”
他曾说:“还没画完故事就死掉,那太可怕了。”如今,那些美好的作品他已经画完,那些美好的仗他也已经打完。他用这么多梦一般的作品告诉我们:要温柔敦厚,要明白,你是宇宙的子孙,正如树木和星辰。你有权在这里依照你的传统存在,可是,无论你是否情愿,时间都要按其本来面目推进。所以,无论你如何想象未来,你都要勇敢面对,凭着你孩子时代的信念,凭着你最初出发的起点。在喧嚣、混乱和奇诡的生活中,无论你怎样操劳和渴求,都要保持真诚,保持心灵的平静,保持独立寻求真理的坚定。最后,放手去梦吧,尽管梦有其伪装,有时也单调易碎,但它,犹如风吹着的童话,仍是这个世界美丽的唯一证明。
现在,造梦大师谢幕,但梦不会谢幕。宫崎骏的离去,让每一个热爱他的孩子都感到酸楚,而这酸楚,在将来必定会融入回忆,与甜蜜合体。
(原文有删改)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宫崎骏是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动画师、漫画家,他通过《千与千寻》《幽灵公主》等经典作品表达了对美好梦想的追求。 |
B.在电脑动画盛行的时代,宫崎骏作品的手绘风格简单清新,又不乏细腻深情,呈现出独特的视觉美感。 |
C.宫崎骏坚持用传统的绘画技法表现西化的或本土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场景,在其中总有一种让人怀旧思乡的情愫。 |
D.本文语言优美,层次井然,叙议结合,笔调深情,处处流露出对宫崎骏这位造梦大师谢幕的惋惜之情。 |
E.尽管宫崎骏的作品伟大,但由于它只适合孩子观看,所以他的谢幕,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宫崎骏的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为什么说宫崎骏是“最伟大的造梦师”?
怎样理解“我们描绘憎恨,是为了描写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描绘诅咒,是为了描写解放后的喜悦”?请联系你熟悉的文学作品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说书人
师陀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故乡小城里。
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一张断腿板桌,几条板凳,一块惊堂木,一把折扇,一个收钱用的小筐箩,便是他的一切。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干净的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说书无疑是一种贱业。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而我被迷住了。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庙里安静下来,黑暗中似乎只剩下十字坡①和小商河②在远方的暗雾中浮沉。这时候,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当一切曾使我欢喜和苦痛的全随岁月暗淡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还在我昏暗的记忆中出现。跟这些人物一起出现的,还有玉墀四周的石栏,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
时光悄悄地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仍然穿着那件长衫,色儿已经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他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
最近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我到城隍庙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
“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
卖汤的说:“他正害病,好几天没有来了。”
第二天,我正在城外漫不经意走着,一副灵柩从后面赶上来,我停在路旁让他们过去。他们是两个杠手,另外跟着个拿铁铲的。
“你们抬的是谁?”
“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
“说书的死了?”
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
“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
“吐血。”
“吐血还说书吗?”
“可不,让他别说了,他硬去,还要穿着那件长衫。要脸啊。”
“他家里人呢?”
“他压根儿没有家。大家集了一点铜元,好歹听了他这么多年书。”
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去。我跟在他们后面。这所谓灵柩,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地随着杠手的步骤摆动,他那已成灰黑色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我们全不说话。埋葬的人不久便越过一个土坡,在乱葬岗上停下来了。就在这里,他们在荒冢中间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
“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的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地说。
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地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可是你可曾想到,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了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了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
一九四二年一月三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注】 ①十字坡:《水浒传》中的地名,张青和孙二娘在此开店,遇见武松。②小商河:评书《岳飞传》中的地名,岳飞手下大将杨再兴在此遇难。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说书人外貌、动作方面的细节的多次变化的描写,生动形象地体现说书人身体每况愈下,生活也愈见落魄的过程。 |
B.作者用沉重的笔调叙述了说书人的悲惨遭遇,缅怀曾经醉心于其中的想象世界,而如今时过境迁,恍然隔世。这是作者对说书人吟唱的一曲感伤哀歌。 |
C.作者通过说书人的死仅仅是哀叹他的逝去,感叹从此以后再也不能听说书人讲精彩动人的侠义英雄故事。 |
D.“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现实世界中,说书人和他从事的事业已经没有用处了,在这一点上,“我”和其他人的想法一样。 |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如说书人技艺高超,结局却如此悲惨,“我”对说书沉迷,却认为它是低贱的职业,说书人是撒谎家。小说中画线的两处语句都提到了“十字坡”和“小商河”,分别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说书人的形象特点。
有人评价师陀的小说“贯穿着‘爱乡心’和‘厌恶乡土’的矛盾纠结”,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这句话的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由运用竹签做筹码来进行运算的“筹算”演变而来。《老子》中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孙子》《管子》等著作中也有“算”“筹”二字出现,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已比较普遍。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但由于史料匮乏,珠算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算盘是何人发明也无从考察。
从现有资料看,“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数术记遗》:“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可见东汉已出现了珠算方法及理论。北周甄鸾为此作注说: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用于停放游珠,中间部分用于确定算位;每个算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作数五,下面四颗,每颗作数一。但这种计算工具与现代算盘形制不同,现在通行的“穿档算盘”,算珠穿在“档”上,可以沿档上下滑动。档中横以梁,通常梁上方每档穿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方每档穿五珠,每珠作数一。定位后拨动算珠,就可做加减乘除及开乘方等运算。
“算盘”名称最早见于宋代算书《谢察微算经》,因此可以确定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1921年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一颗木制算珠,鼓形,中间有孔,与现代算珠相似。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药铺的柜台上有一形似算盘之物,经中日两国珠算专家确认,那就是与现代算盘形制类似的穿档算盘。宋末元初学者刘因的《静修先生文集》里有以《算盘》为题的五绝一首,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用时谚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曰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元代谚语把资历渐老的奴婢比作算盘珠,也表明此物当时已很常用。此外,宋代算盘从形制看已较成熟,没有新生事物常有的那种笨拙或粗糙。因此,许多算学家认为,算盘的诞生还可上推到唐代。因为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化发展滞缓,算盘诞生的可能性较小;而唐代经济文化发达,需要有新的计算工具,算盘在这时被发明极有可能。
珠算因计算工具简便、数理内涵独特而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元世祖忽必烈时,科学家测定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425天,距近代观测值仅差26秒,这样精确的计算就是利用珠算完成的。我国研发第一颗原子弹时只有一台计算机,为应付庞大的计算工作,就出现了众多算盘高手齐聚一堂演算原子弹数据的场面,最后的计算结果准确无误。
但随着计算器、计算机的普及,古老的珠算在当今社会似乎已无用武之地。尽管在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珠算方兴未艾,连美国都要引进珠算作为新文化;但我国学珠算的人却越来越少,算盘也越来越罕见。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日评选出“50个最伟大发明”,中国算盘也入选其中,并被评价为“第一批能够提高人类智力的工具之一”。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苏金秀认为,看待珠算,不要仅限于其计算功能,而应看到其深厚文化内涵。科学研究证明,珠算心算对幼儿和青少年有开发智力的作用,对特殊儿童有智障补缺与康复的作用,对老年人健脑和延缓衰老也能发挥作用。很多珠算“粉丝”也相信,就像有了飞机、汽车,照样还需要自行车甚至步行一样,珠算与电子计算器并不矛盾,它们各有各的功能,相得益彰。
(摘自《指尖的文化:算盘的历史》,有删改)下面各项中,不能支持“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这一观点的证据是()
A.1921年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木制算珠与现代算珠相似,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算盘也类似现代算盘,可见宋代算盘的形制已较成熟。 |
B.宋末元初学者刘因有一首《算盘》诗,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用的元代谚语以算盘珠来比喻资历渐老的奴婢,这些都说明算盘在宋元时已很普及。 |
C.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化发展较为滞缓,算盘不大可能诞生于此时;而唐末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 |
D.在元世祖忽必烈时,科学家测定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425天,距近代观测值仅差26秒,能利用珠算完成这样精确的计算,说明宋元之交珠算已很发达。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筹算是用竹签做筹码来进行运算的一种方法,从《老子》《孙子》《管子》等著作中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就已被广泛使用。 |
B.文中的“珠算”和“算盘”并非一个概念。珠算是一种计算方法,算盘则是珠算的工具。从现有资料看,“珠算”一词比“算盘”一词更早见于文献。 |
C.从北周甄鸾对“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这句话的注解来看,当时的算珠计数法已经与现代珠算相同,都是上面部分的一珠作数五,下面部分的一珠作数一。 |
D.中国珠算申遗成功以后,迅速传到韩国、日本、东南亚甚至美国;但在中国,随着计算器、计算机的普及,古老的珠算却日渐衰微。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算盘发明之初可能没有“档”,算珠也没有穿在档上,而后来的“穿档算盘”都是算珠穿在档上,可以沿档上下滑动。这种改进使算盘在携带和使用时更加方便。 |
B.筹算演变为珠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珠算产生之后,又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研发也有它的功劳。 |
C.中国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入选《大西洋月刊》“50个最伟大发明”,这表明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已得到了国际认可。 |
D.在电子时代,算盘计算迅速、携带方便的优势已很难体现,因此我们不应再关注其计算功能,而应开发其在教育启智等方面的价值。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
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完成《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
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
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
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 |
B.抗战爆发后,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封闭的生活环境让林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
C.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 |
D.因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独具慧眼。 |
E.对林庚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赞美和遗憾之情。林庚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林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其“魅力”体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林庚一生勤于研究,笔耕不辍,成就非凡,但他的生命却始终充满诗意,“就是一首诗”。我们应从他的身上学习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回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
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
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爹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
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去年春节前,妻子冰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
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
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娘嗔怪道:“瞧你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吃菜……”
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
他说:“爹,你少喝点。”
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
爹说:“没事。”
又是一杯。
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
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语着。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
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
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
娘说:“你爹是高兴啦。”
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
纸片片?他愣住了。
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
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在写“溡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溡”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
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
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娘还在说:“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在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得礼数……”
“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
说着,娘就笑出了声。
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前几天,你爹还说呢,掰个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也有三年没回了……”
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立即道:“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位要临时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他感觉脸在发烫。
娘也立即说:“知道,知道。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娘的眼圈突然红了:“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他鼻子一酸,说:“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
(选自《天池》2009年第9期,有删改)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语言多用口语,质朴自然。小说多处描写人物对话,既能揭示人物的心理,又能彰显文章的主旨。 |
B.文章使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还多处使用修辞手法。 |
C.在“他”与儿子蛋蛋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他大学毕业后就没给父母写过信了,不写信的原因是父母不认字。 |
D.“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一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了父亲内心的自豪与幸福,折射出父亲内向的性格特征。 |
E.文章写娘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包里装着明信片,“解了一层又一层”的细节描写表明了爹娘珍视的程度,也是对儿孙爱的程度。文章开头写乡邻们的话语有什么作用?
简要概括母子谈论“明信片”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也有人说主旨是表现在外打拼的孩子不能经常关爱父母的愧疚之情。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