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赋得永久的悔(节选)
季羡林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
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们家根本没有什么麦子可收。对门住的宁家大婶子和大姑——她们家也穷得够戗——就带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所谓“拾麦子”就是别家的长工割过麦子,总还会剩下那么一点儿麦穗,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捡的,我们这些穷人就来“拾”。因为剩下的决不会多,我们拾上半天,也不过拾半篮子;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已经是如获至宝了。
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点儿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白的”和月饼难得,“黄的”怎样呢?“黄的”也同样难得。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庄外的草和庄稼都长起来了。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叶。劈高粱叶,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还欢迎;因为叶子一劈,通风情况就能改进,高粱长得就能更好,粮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叶都是喂牛用的。我们家穷,从来没有养过牛。我二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大牛。我这草和高粱叶就是给它们准备的。每当我这个不到三块豆腐干高的孩子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赖着不走,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不会被二大娘“卷”(我们那里的土话,意思是“骂”)出来。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黄面糕是用黄米面加上枣蒸成的,颜色虽黄,却位列“白的”之上,因为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次,物以稀为贵,于是黄面糕就贵了起来。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极端贫困的农村生活让季羡林的童年回忆没有一点亮色,剩下的只有饥饿和苦难。 |
B.由于季羡林有一年拾到的麦子特别多,母亲特意弄来了点儿月饼奖励他,以激励他 更加勤劳吃苦。 |
C.在季羡林的记忆中母亲毕生只吃“红的”,甚至野菜,没有吃过别的再好的东西。 |
D.季羡林依靠自己的身体为二大爷的牛搞饲料,就是为了平时或年终改善一下自己的 |
生活。
E.文本通过平实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童年为了吃饱肚子所经历的艰辛,也表达自己对当
年只顾自己忽视母亲的懊悔。季羡林的苦难童年中,能让他高兴起来的事情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季羡林的“悔”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板块与地震
全球绝大多数地震都分布在板块边界上,可见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撕裂、推挤、摩擦错动等)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板块边界有三种类型:A.分离型边界,相当于大洋中脊(或称中央海岭);B.汇聚性边界,包括洋缘的海沟和大陆碰撞带;C.转换断层性边界。
从地震发生的情况还可以看出,地震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像我国的西藏和台湾,日本等邻近板块边界地区,常常会遭遇地震的袭击,而英国、非洲西部、西伯利亚等板块内部地区却几乎可以高枕无忧。
板块内部一般地震活动较弱,惟有中国大陆属于例外。我国大陆属欧亚板块,东面有向西推移的大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西南面有印度洋板块向北东推挤。日本海东缘一条挤压性板块边界使得日本东北部归属于北美板块,我国东北、华北地区遭受来自北美板块(日本东北部)向西偏南方向的压应力。
前几年,中、日两国学者合作,测得上海与东京之间正以每年2厘米的速率相互靠拢,这一结果有力地支持了两地分属于不同板块、二者之间存在着挤压性板块边界的观点。这样,中国大陆处在西南(印度板块)、东南(菲律宾海板块)、东北(北美板块)三面夹击之中,这一全球独一无二的构造环境,使得中国大陆成为板内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但板块活动很少波及的湖南、江西西部、浙江中部等地,仍属于比较安全的地区。
(摘自《文汇报》)对三种类型的板块边界所产生的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叙述准确的一项是()
A.分离性边界板块间主要产生摩擦错动作用。 |
B.汇聚性边界板块间主要产生推挤作用。 |
C.转换断层性边界板块间主要产生撕裂作用。 |
D.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都会产生撕裂、推挤、摩擦错动等综合作用。 |
下列观点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的基本成因,全球的地震都分布在板块边界地区。 |
B.板块内部一般地震活动较弱,中国大陆属于此例。 |
C.日本处在几块板块边界地区,是地震高发的国家之一。 |
D.我国大陆从南到北依次受到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的挤压。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论不合理的一项是()
A.中国和日本特殊的板块构造环境,要求有过合作的中日学者,在地震预测和救灾减灾等方面进行更广阔更深入的合作研究。 |
B.1976年7月28日凌晨,我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是受到来自北美板块向西偏南方向的挤压产生的压应力造成的。 |
C.上海和东京以每年2厘米的速度靠拢,它们所处的不同板块相互挤压,两地都有发生高强度地震的可能性。 |
D.印度洋板块向北东推挤欧亚板块,不仅使我国西藏南部地区地震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抬升作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使珠穆朗玛峰缓慢长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近年来,由计算机所引发的各种安全问题日趋严重。为了保护自身的权益和隐私不受侵犯,人们不得不频频使用密码来验证自己的身份,以期能获得一定的安全保障。然而,且不论这种有限的传统安全措施面对越来越神通广大的黑客们是否真正有效,单就准确记忆各式各样的密码已使许多计算机用户感到头痛不已,为他们增添了不少新的烦恼。
尽管除了设置密码外,还有诸如视网膜扫描、语音鉴定等一些其他手段可为计算机准确识别用户身份提供保障,但这些高科技方法往往因为设备昂贵、技术复杂等种种因素而难以获得广泛的运用。针对这一问题,最近以色列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可通过计算机使用者的击键方式来识别其身份的防护程序:这一程序的问世无疑为人们安全使用计算机提供了一种更加简单、有效的武器。
这一新的身份识别系统的创始者是以色列技术研究中心的两位大学生——雅利夫和尼森松。他们认为,一个人手指的长度、手的大小尺寸、细微的击键技巧、对键盘的熟悉程度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其在使用计算机时的击键速度和方式产生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击键风格。这种风格就像每个人的指纹那样具有独一无二性,其他人很难模仿。正是以这种设计思路为基础,他们最终开发出一种独特的用户识别程序。该程序能对计算机使用者的击键细节进行记录并将其转换为特定的检测档案,以此来鉴别使用者的身份。
如果正在操作计算机的人的击键风格与这一识别程序中记录的合法用户的击键风格一致,那么程序会发出认可计算机使用者身份的信号;而一旦识别程序检测出这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就会自动禁止当前的使用者接触到计算机内某些敏感文件。这一识别程序最吸引入之处在于,它所进行的一切防护措施,不需要用户进行任何特别的配合。
为了检测这一计算机用户识别程序的可靠性,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的测试实验。最终的实验结果显示,该程序对合法用户的准确识别率为95%,而对黑客非法入侵的阻断率更达到了99%。
这一以行为韵律学为基础研制而成的安全防护系统,可以消除计算机用户忘记密码的苦恼、防止密码遭窃或被“猜中”。如果为其配备上报警功能还可以在有人试图通过键盘非法操作计算机时,及时向计算机的主人发出警报。
目前,成功开发出这一独特的安全防护程序的以色列研究人员正在积极研制另一种可通过分析鼠标操作风格来识别用户身份的姐妹程序,以期能藉此阻止非法用户通过鼠标点击的方式查看计算机内的敏感文件。因为在计算机的实际使用中利用鼠标点击方式操作计算机比通过键盘输入更加常见,故而也就更有加强防范的必要。
此外,这些研究人员还指出,用户身份识别程序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除了适用于计算机系统外,在其他一些需要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甄别的场合,比如辨识汽车或飞机的驾驶者等方面,也将大有用武之地。
(摘自《科学24小时》2006年第2期,有删改)下列对雅利夫和尼森松两人所研发的“用户识别程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该程序的研发成功,为人们安全使用计算机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
B.该程序是以行为韵律为理论依据,以可靠易行为出发点创设的安全防护系统。 |
C.该程序系统包括两类,即通过击键方式识别和通过鼠标操作风格识别。 |
D.该程序在执行所有安检任务时,用户可以照常工作,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传统的网络安全措施对于防止黑客不法行为的作用有是限的,且对密码设置、密码记忆等方面要求较高,计算机用户在使用上有诸多不便。 |
B.影响计算机使用者击键风格的因素是使用者手指的长度、手的大小尺寸、细微的击键技巧、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击键速度、击键方式等。 |
C.用户识别程序对计算机使用者的击键风格和指纹进行记录并将其转换为特定的检测档案,以此来作为鉴别使用者的身份的依据。 |
D.一旦识别程序检测出计算机操作与识别程序中记录的合法用户之间存在差异,就会自动禁止当前使用者接触机内某些敏感文件,并向主人发出警报。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输入方式(击键或鼠标点击)来进行计算机用户识别方法的成功开发使视网膜扫描、语音鉴定等其他识别手段难以推广。 |
B.随着研究的深入、技术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开发,“用户识别程序”对合法用户的准确识别率和对黑客非法入侵的阻断率还会有所提高。 |
C.如果通过分析鼠标操作风格来识别用户身份的姐妹程序研发成功,由于其有更强的防范功能,将会逐步取代击键识别程序。 |
D.用户身份识别程序前景广阔,除已广泛地使用于计算机系统外,还将在辨识汽车或飞机的驾驶者等需身份甄别方面,大显身手。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明清时期的运河钞关
明清时期的京杭运河南北贯通,商贾络绎,征收过往船只、商品的关税成为政府的税收来源之一。钞关作为京杭运河上的税收关署,既是京杭运河畅通的产物,也是商税制度在明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钞关的设置始于明宣德四年,名为钞关,是因为它与当时流通的大明宝钞密切相关。虽几经变化,但这一名称始终未变。清沿明制,将原有钞关改称常关,也统称榷关,因常关隶属户部管辖,亦称户关。
明代实行禁海政策,京杭大运河是全国南北商品流通的主干道。全国八大钞关有七个设在运河沿线,由北至南依次为:崇文门、河西务、临清、淮安、扬州、浒墅、北新。其中临清、北新两关征收船料与货税,其他各关只征收船料。运河七关商税占八大钞关税收总额的90%左右。清代康熙年间,三藩平定,台湾统一,清廷于康熙二十年废除海禁,原由运河展开的南北商品流通格局变为运道和海道并行。运河七大钞关的税额在全国关税额中所占比重也逐渐下降,从清初的50%降至嘉庆年间的30%左右。成丰五年,因运道梗塞,河运停止十余年,钞关税收受到很大影响。至清光绪二十七年运河漕运停止,运河钞关署治逐渐废止。
钞关的职能是进行税务征收,包括征税、税则和税收分配几个方面。其中征税是钞关的最主要职责,钞关征收来的税款大部分要上缴户部,用以漕船、军饷以及赈济灾民、修建河堤等。关税的专项利用,表明关税收入在国家财政中作用的增大。
明清运河钞关的设置以财政需要为目的,是政府利用税收杠杆调节供求关系、收益分配关系的工具,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具体的区域空间中,钞关与区域经济网络的建立和城镇发展密切相关。首先,钞关是中央设在地方的直辖机构,由中央派驻官员进行管理,并不断加强军事保卫措施,这不仅提升了设关城市的政治地位,而且良好的治安环境也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保障。其次,钞关设在运河要冲之地,每到漕运盛时也带动了钞关附近及周边区域商业和服务设施的发展。最后,钞关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关涉到城镇人口数量与结构性变化。管关官员和依附钞关生存的牙商、脚夫等社会群体在城镇中大量增加,这种依附关系部分的解决了破产农民、手工业者的主活来源问题。
(摘自《光明日报》)2009.3.25)下列关于“钞关”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钞关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上的税收关署,以任收过住船只、商品的关税等为主要职责。 |
B.钞关设置于明宣德四年,其命名与当时流通的大明宝钞密切泪关。清沿明制,名称始终未变。 |
C.明代在京杭大运河沿线没置了七个钞关,七个钞关中只有临淆、北新两关可任收货税。 |
D.钞关税收曾因河运停止十余年受到很大影响,运河钞关在清光绪二十七年以后逐渐废止。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属于“钞关与区域经济网络的建立和城镇发展密切相关”的一项是
A.明清运河钞关的设置是政府利用税收杠杆调节供求关系、收益分配关系的工具,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B.钞关是中央直辖机构,由政府派员直接管理,提升了设关城市的政治地位。 |
C.钞关设在运河沿岸重要城镇,繁荣的贸易促使运河各钞关所在城镇的经济发展,并进而带动了周边区域经济约发展。 |
D.钞关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关涉到城镇入口数量与结构性变化,部分地解决了破产农民、手工业者的生活来源问题。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京杭大运河使南北商品得以流通,繁荣的贸易使钞关的设置成为必要。 |
B.明代的禁海政策,使京杭大运河成为全国商品流通的主干道;康熙废除海禁,商品流通格局变为运道和海道并行。 |
C.征税是钞关的职能之一,征收税款大部分要上缴户部,用以漕船、军饷以及赈济灾民、修建河堤等。 |
D.钞关的没置以财政需要为目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资本: 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互融
施炎平
文化资本,是指能带来价值增量效应的文化资源,或指以财富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它是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互渗融合,既有经济学意义,又具文化学意义;既有财富属性,又具价值属性。文化资本概念确立的基础,是要克服社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常常表现出来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意义之间的背离,建立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结,用于指导和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的可持续。
历史地看,“资本”在其发展演变中曾递进出现过四种形态:经济(货币) 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文化资本。前两种资本形态,曾是工业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的主要原因。但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通过对“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效应的反思,自然资本、文化资本观念提出来了,且很快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关于自然资本的理论,《自然资本论》有具体、详细的论述。该书的一个关键论点认为,经济正在从一种对人力生产率的重视转向从根本上提高资源生产率,因此需要有一个借用商业的非凡智慧来解决世界上最深层次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共有框架。按自然资本的观念,“工业资本主义”的一大弊端在于“忽略了将任何价值都可归之于它所利用的最大的资本储备——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以及作为人力资本基础的社会和文化系统。”认为“未来的经济进步很可能会发生在民主的、以市场为基础的生产和分配体系中,在其中所有形式的资本都会得到充分的评价”。已经提到将社会文化系统也归为如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一样的“资本储备”,主张未来经济进步应让“所有形式的资本”得到充分发挥,这实际上肯定了社会文化系统也具有资源价值和资本属性。相对于自然资本,也是经济进步中不可或缺的独立资本形态。
文化也是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关于“文化资源”的定义,已有学者指出: “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含有文化意味的文明成果以及承载着一定文化意义的活动、物件、事件以及一些名人、名城等等,我们都把其认为是某种形式的文化资源。”可以说,文化是以有形( 遗址、文物、古建筑等) 或无形( 文本、语言、音乐等) 资源形态出现,承载一定的思想意义和精神价值,因而是客观、实存的,且是不可再生的。但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具有资本属性,只有其中经过社会的交易、流通、服务等领域,以转化的形式即文化产品来满足和引导人们的需求,从而产生价值增量效应的那部分文化资源,才可称为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还可以从产业经营的文化附加值这个层面加以理解。产业经营的文化附加值,是经济学家在探讨经济增长的深层原因时提出的。他们发现,熊彼得在用“创新”观念解释企业家精神时,实际上是指企业家在生产经营中投入了文化资本。正是企业家的文化投资,提升了对企业经营的理解力和整合力,促进了其他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制度资本的合理组合和高效运作,产生报酬递增的结果,使产品具有文化附加值。
(选自《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文字有删改)下列有关“文化资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资本属于文化资源的范畴,能带来价值增量效应,或表现为文化价值积累的财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资本形态。 |
B.文化资本是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互渗融合,兼具经济学意义和文化学意义,具有财富和价值双重属性。 |
C.文化资本强调在社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经济效益和文化意义之间的有机结合,着眼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D.文化资本在生产经营中能够增加其他形态资本的文化附加值,促进其合理组合和高效运作,进而产生报酬递增的结果。 |
以下说法属于《自然资本论》一书所论及的观点的一项是
A.经济的发展要强化从根本上提高资源生产率的意识,淡化提高人力生产率的意识。 |
B.工业资本主义片面强调货币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的作用,而忽略了文化资本的作用。 |
C.在民主的、以市场为基础的生产和分配体系中,所有形式的资本都会得到充分的评价和 发挥。 |
D.要解决世界上最深层次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和文化系统的作用。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然资本、文化资本观念的提出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有利于克服工业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
B.不论是以有形的遗址、文物等或无形的语言、音乐等形态呈现的文化资源,因为是客观、实存的,所以都承载了一定的思想意义和精神价值。 |
C.文化资源不都具有资本属性,它只有进入交易、流通、服务等领域,以文化产品来满足和引导人们的消费需求,才可称为文化资本。 |
D.文化资本融合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提升人们对企业经营的理解力和整合力,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匈奴西迁与匈牙利人的祖先
崔建国
公元374年,一支自称“匈人”,不知来自何方的由剽悍、强大的骑兵部队组成的大军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欧洲东部。它以雷霆万钧之力,横扫东、西哥特人,随即又击败东罗马帝国,然后屯兵中欧匈牙利平原,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匈奴帝国,并一度与西罗马帝国形成对峙局面。在匈人神出鬼没,势如破竹的重击下,晕头转向的欧洲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未能弄清自己对手的底细。因此,匈人的来龙去脉就好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时光荏苒,直到18世纪后期,终于有人试图揭去这层面纱。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首先在其《匈奴、突厥、蒙古及其他西部鞑靼各族通史》中提出,这个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此论一出,英国历史学家吉本率先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引用了揆尼“匈人来源于匈奴”的说法。由此,马上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激烈的论战。“从18世纪以来,这个问题曾进行过不停地辩论,但毫无结果。”但是,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学者趋向于“匈人就是匈奴”的观点。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应有很大发言权的中国学者是持什么观点的呢?事实上,在中国的史籍中,自窦宪将北匈奴击败,迫其西迁后,北匈奴就象断线西飞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因此,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由于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闭塞封闭状况,中国学者直到近代才得知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从西方著作中引述了匈奴侵入欧洲的过程。此后,章太炎在《匈奴始迁欧洲考》一文、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也注意并研究了这段历史。不过,与欧洲学者迥异,中国学者几乎全都认定“匈人就是匈奴。”然而,中国学者的加盟并没有使“匈人就是匈奴”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为仍有不少疑点没有澄清。其中,尤其让人困惑的是,从中国史籍记载自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起,到欧洲史籍记载公元374年匈人击灭顿河以东的阿兰人止,这中间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竟是空白!也就是说,从中外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
为了查证这280多年的历史,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考证和论争。如齐思和认为,北匈奴从公元91年离开漠北单于庭,到4世纪70年代出现在东欧,有一个逐渐西移的漫长的过程,它可分为四个阶段:91~160为悦般时期;160~260为康居时期;260~350为粟特时期;350—374为阿兰时期。但林干则将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分为三站:第一站迁往乌孙的游牧地,第二站为康居,第三站为阿兰聊(奄蔡)。当然,这些考证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疏漏和错误,它们能否成立尚需事实,尤其是地下考古资料的证实。但是,它多少拂去了一些积淀已久的尘埃,使之隐约露出了历史真相的轮廓。其功绩是难以抹煞的!
“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虽然还没有定论,但它所具有的合理性却是显而易见的,绝非象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是空穴来风。况且,还有资料证实,公元5世纪时,匈人帝国极盛时期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曾用无比骄傲的口吻自豪地宣称,他可以将其先祖追溯到l000多年前著名的匈奴首领身上,他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中的记载大体吻合,这也可以算作“匈人就是匈奴”的一个旁证吧?下列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 |
B.在研究“北匈奴西迁”这一问题时,章太炎、梁启超等中国学者几乎都认同“匈人就是匈奴”这一观点。 |
C.关丁“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在目前的考证和论争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仅有的观点,一是四段论,一是三站论。 |
D.据中国史籍记载,北匈奴于公元91年西迁,在公元374年匈奴人击灭了顿河以东的阿兰人。 |
下列关于“匈人就是匈奴”的说法无法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匈奴人神秘莫测,被迫西迁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导致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 |
B.中外学者在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所进行的相关考证中,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 |
C.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都是空白的,中外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 |
D.虽然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但是缺少足够的事实证据,尤其是缺少地下考古资料。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之所以还没有定论,是因为它明显缺乏合理性。 |
B.首先发现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的是中国学者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提出了匈奴侵入欧洲的创见。 |
C.18世纪后期的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是世界上第一位研究“北匈奴西迁”的人,他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论战。 |
D.虽然匈人帝国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记载大体吻合,但并不能为“匈人就是匈奴”这一问题下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