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内蒙古生态区划分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生态区从I到III
A.植被依次为荒漠、草原、森林 |
B.降水量和气温逐渐增加 |
C.太阳辐射逐渐减弱 |
D.气温的日较差逐渐增加 |
为治理生态区I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最主要的措施是
A.退耕还牧 | B.退耕还湿 |
C.植树造林 | D.提高单产 |
日记一则:“今日风止天晴,气温骤降,田地里的塑料大棚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尘土,有的塑料大棚被撕裂,有的塑料大棚被吹塌。夜间,在附近刚刚返青的麦田里,不少农民正在燃烧堆堆的柴草,浓烟遮盖了田野。”从日记里看,这里可能刚刚经历了()
①沙尘暴天气②冷锋过境③台风过境④寒潮侵袭⑤气旋过境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①③⑤ | D.①②④ |
农民燃烧柴草以产生浓烟的主要作用是()
A.增强地面辐射,防霜冻 | B.增强大气逆辐射,防霜冻 |
C.减弱紫外线对农作物的伤害 | D.增加CO2含量,促进小麦生长 |
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A.华北平原 | B.东北平原 | C.成都平原 | D.太湖平原 |
从2006年4月16日夜间开始,受蒙古气旋南部偏西风的影响,我国内蒙古地区中西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和华北北部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浮尘天气。这是自2003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最大范围的强浮尘天气。其中5次是强沙尘暴。据此回答小题:沙尘暴属于()
A.气象灾害 | B.海洋灾害 | C.地质灾害 | D.天文灾害 |
本次浮尘天气大都出现在夜间,原因是()
A.风力较大,沙尘容易吹起 |
B.夜间湿气大,沙尘容易被吸附在地面附近 |
C.建筑工地大都在夜间施工,导致浮尘扩散 |
D.夜间上升气流少,主要是下沉气流,使沙尘从高空降落 |
下列有关自然灾害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灾害大多具有突发性特点,但它们的发生、发展又往往表现为缓慢孕育、突然爆发、逐渐消退的渐变过程 |
B.地震这种地质灾害表现为突变的特征,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灾害则表现出渐变的特征 |
C.自然灾害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如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在西部山区,而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南方低山丘陵区 |
D.对于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人们已认识了它们发生、发展的规律,但还无法影响其进程,在它们带来的灾难面前,人类无能为力 |
泥石流灾害频发地区,其气候特征往往是()
A.终年高温多雨 | B.终年炎热干旱 |
C.四季分明,降水均匀 | D.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
近年来,冬春季节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10年,沙尘暴就会逼近北京。据此回答小题。沙尘暴天气发生于冬春季节,表明()
A.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
B.自然灾害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
C.自然灾害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
D.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所控制 |
我国华北、西北常出现沙尘暴天气,而江南一带很少,说明()
A.自然灾害具有渐变的特点,江南还没有发生 |
B.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人地矛盾冲突的产物,华北与西北人地矛盾严重 |
C.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 |
D.自然灾害是可以预防的,江南预防工作做得到位 |
当我国北方频繁出现沙尘暴天气时()
A.我国东南沿海常受台风袭击 |
B.正是我国北方农村利用沼气的最佳时期 |
C.印度洋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
D.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