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及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台湾岛多火山、地震。岛上的河流虽短,但水流湍急,水能蕴藏量大。台湾的东部是高大的台湾山脉,最高峰玉山的海拔高达3 997米。由山麓到山顶,分别分布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的森林,森林资源丰富。
台湾岛多火山、地震,其最主要的成因是 ( )
| A.内力作用 | B.外力作用 |
| C.内外力作用 | D.无法判断 |
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据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 )
| A.河流因素 | B.地形因素 |
| C.气候因素 | D.矿产因素 |
下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A.向斜、背斜、断层 | B.断层、向斜、背斜 |
| C.背斜、向斜、断层 | D.背斜、断层、向斜 |
该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A.地壳下降—沉积—褶皱—断裂—岩浆侵入 |
| B.沉积—地壳下降—褶皱—岩浆侵入—断裂 |
| C.地壳下降—褶皱—沉积—断裂—岩浆侵入 |
| D.沉积—地壳下降—岩浆侵入—断裂—褶皱 |
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
| A.沿背斜顶部裂隙侵蚀而成 |
| B.因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
| C.因背斜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
| D.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 |
2011年11月3日,“厦门号”帆船从厦门启航,历经十个多月的环球航行,于2012年9月14日上午回到厦门。下图示意“厦门号”帆船环球航行线路,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流经下列海区的洋流性质为寒流的是
| A.① | B.② |
| C.③ | D.④ |
在下列海区航行时,逆洋流航行的是
| A.① | B.② |
| C.③ | D.④ |
帆船所经过的合恩角附近海域,海浪汹涌,其原因主要是
| A.离南极大陆近,极地东风强盛 |
| B.纬度最高,气候寒冷 |
| C.寒暖流交汇,海水上升作用强 |
| D.海域宽阔,西风强盛 |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上图中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 A.③ | B.⑤ |
| C.⑥ | D.⑦ |
2015年5月20日15时,厦门突降暴雨,市区内涝严重。造成这次厦门市区内涝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热岛效应导致①环节增强 |
| B.地面硬化导致⑥环节增强 |
| C.排水设施不足导致⑤环节受阻 |
| D.绿地面积减少导致④环节减弱 |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市区与郊区之间的气温差值。下图示意我国某平原城市1月均温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仅从城郊间热力环流考虑,郊区甲点1月份的风向大致是
| A.东南风 | B.东北风 |
| C.西北风 | D.西南风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点的月均温至少相差2℃ |
| B.甲点1月份的风力很可能小于乙点 |
| C.西郊的热岛强度小于南郊 |
| D.该城市可能位于华北平原 |
下图为非洲大陆纬度大致相当的甲、乙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甲、乙两地相比
| A.甲地年均温大于乙地 |
| B.甲地年降水量大于乙地 |
| C.两地均为雨热同期 |
| D.两地冬季多雨、夏季干燥 |
对于甲、乙两地的推断正确的是
| A.雨季成因:都受西风带控制 |
| B.植被类型:甲地为草原,乙地为雨林 |
| C.海拔高度:甲地大于乙地 |
| D.沿岸洋流:甲地为暖流,乙地为寒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