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大裂谷宽约几十至二百公里,深达1000至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读图完成下题。
对图中所呈现岩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 | B.受到了明显的水平挤压作用 |
| C.不会含有化石 | D.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 |
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的是

下面三幅图为哈萨克斯坦境内咸海于1973年5月29日、1987年8月19日、2000年7月29日拍摄的卫星遥感影像,但顺序已经打乱。据图回答23-25题。
图中黑色部分为咸海,联系实际并根据咸海面积的变化,可以判定与1973年5月29日、1987年8月19日和2000年7月29日相对应的图分别是()
| A.③①② | B.①③② | C.①②③ | D.③②① |
联系实际,分析咸海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使本区域气候更加干旱 |
| B.全球变暖,使本区域气候更加湿润 |
| C.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 |
| D.大量引用注入咸海的河流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 |
根据图中咸海面积变化的趋势判断,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有()
| A.随着全球变暖,湖泊面积会越来越大,环境会变好 |
| B.引水灌溉虽然减少了入湖水量,但可使该区域水汽含量增加,气候湿润,减轻荒漠化 |
| C.湿地面积萎缩,使该区域气候更加干旱,加重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 D.会加大季节温差,使大陆性更加明显 |
下图中,AC线地跨三个国家,读后回答问题。
A地气候特征是 ( )
| A.最冷月均温小于0℃ | B.各月降水量大致相当 |
| C.具有干湿二季 | D.终年高温多雨 |
B国地形自北向南依次是 ( )
| A.山地、高原、盆地 | B.山地、平原、高原 |
| C.高原、山地、平原 | D.山地、平原、盆地 |
关于A、B两国正确的说法是 ( )
A.A、B两国间矛盾冲突激烈的历史原因是淡水之争
B.A国是以山地为主的国家
C.B国南部与同纬度地区相比较,气温偏高的原因主要是北部山地的阻挡
D.西南季风的强弱,易使B国造成洪涝或干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C国地处亚欧板块 |
| B.A国和B国的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
| C.某一河流源于我国,流经B国,在A国人海 |
| D.B国是亚洲耕地面积、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
东南亚、南亚国家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多样,具有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据此完成17—18题。下列关于东南亚与南亚地理特征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部分地区属高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
| B.受热带季风影响,农业生产具有良好水热条件 |
| C.河流众多,水量丰富,均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 |
| D.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工业 |
下列关于东南亚与南亚地理特征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华侨聚集之地,而东南亚华人华侨相对较少 |
| B.南亚以黄色人种为主,而东南亚以白色人种为主 |
| C.东南亚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而南亚产业属于资源密集型 |
| D.东南亚适宜于天然橡胶生长,而南业有利于棉花种植 |
下图中,X点以西为边缘海,Y点以东为海洋,XY为陆地,线下为经度数,读图完成15~16题。
下列四项,属于Z地所在国的是()
| A.大堡礁 | B.好望角 | C.富士山 | D.“泉城”济南 |
Z地所在国()
| A.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 | B.东岸附近海域只有寒流流经 |
| C.是世界主要的小麦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 | D.水稻是主要农产品,单产水平较高 |
读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日本五国某种农作物的栽培面积和生产量表,回答13—14小题。
该种农作物是 ( )
| A.咖啡 | B.甘蔗 |
| C.茶叶 | D.可可 |
上题所选农作物的生活习性(或分布特征)是 ( )
| A.需水肥、热量很大 |
| B.耐盐碱、干旱环境 |
| C.多分布于中低山、丘陵山麓排水较好的地区 |
| D.需充足的热量和静风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