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地名命名出现很多问题:乱取名、取怪名、取洋名,命名随意性增大;街区、道桥、车站以人名、企业名、商标名、产品名命名问题比较突出,命名商业化、庸俗化;一些房地产建设项目杜撰虚拟的“广告名”开展营销,“一地多名”、“贪大求洋”、“名不副实”问题严重;在城市不断建设扩张的同时,不少历史地名逐渐被弃用。上述种种乱象说明( )
| A.地名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和传统价值的具体体现,是城市重要文化资源 |
| B.地名是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精神纽带,是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 |
| C.在地名命名中应当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握地名文化内涵 |
| D.地名命名必须彰显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杜绝与商业的联系 |
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多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古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 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 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C 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具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A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 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 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 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双百”人物(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A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B 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C 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 D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
“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种现象表明
A 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B 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C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
D 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