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将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专家指出:向宪法宣誓,就是向人民宣誓。
(1)有关国家工作人员在正式就职时,为什么要向宪法宣誓?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各类国家机关共同努力。请你补充完成下表。
目标(要求) |
路径 |
① |
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 |
② |
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
司法机关 公正司法 |
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两者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觉悟。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在国家治理中,法治和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
(3)运用矛盾分析的观点,说明在国家治理中应怎样处理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近年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正确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成为同学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某校高一某班为此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同学们获得如下材料:
材料一 2009年2月17日菲律宾国会通过领海基线法案。该法案将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竞争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对此,我国外交部发表声明:黄岩岛和南沙群岛历来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其他国家对黄岩岛和南沙群岛的岛屿提出领土主权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
材料二 2011年5月,越南船只在中国南海领域又与中国船只发生摩擦。6月1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回应越南6月13日在南海举行实弹军演时表示,中方一贯主张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领土和管辖权争议,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这也是本地区有关国家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达成的共识。
材料三 新华网消息,中国总理温家宝6月1日上午在东京接受了日本广播协会(NHK)主持人国谷裕子专访。温总理说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唯一的目的是自卫,从来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无论从哪方面看,中国对任何国家都不会构成威胁。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我国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如果你是该班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如我国国体、外交政策、当今时代主题等,就下列问题,写出尽可能全面的发言提纲: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时隐时现的周边摩擦,我国为什么还是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14分)
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七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建议。会议召开之前,中共中央广泛听取各地方、各部门党委和党内同志意见,以集中全党智慧;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广泛征求各民主党派与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等的意见,以吸收社会智慧,对“十二五”规划建议不断修改、充实、完善;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形成“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讨论稿。国务院依据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最后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的?(10分)
材料二 “十一五”期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619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1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31元,分别比2005年提高5328元和1654元。
(2)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取得成就的政治原因。(8分)
教育公平是最近几年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2010年教育公平备受考验,“浙江高考航模加分”和“重庆31名学生民族成分造假”等事件的曝光,让教育面临着公共信任危机。当前,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乱收费现象普遍存在等方面。在我国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公平分配这些资源,规范学校收费,使老百姓感受到公正,成为近年“两会”代表重点讨论的内容。不少网站开设专栏,让公众参与讨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部分公众的观点还成为政府决策的依据。(两小题共12分,答案填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内)
(1)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有何积极意义?(4分)
(2)为防止教育乱收费等现象的发生,公民可以发挥哪些监督形式的作用?(8分)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3月5日上午9时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2011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多处内容也与民生密切相关,从细微处可以看出政府对百姓民生问题的关切。(8分)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我国政府的什么职能?除此职能外,政府还有哪些主要职能?(4分)
(2)上述材料表明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怎样坚持这一原则?(4分)
(10分)【思想政治—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近期,被查处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再次触动了消费者脆弱的神经。南京市场上用牛肉膏
将猪肉“变”成牛肉,牟取暴利;湖北宜昌使用有毒化工原料硫磺熏制“毒生姜”;河南孟州市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剂;违规加工生产“染色馒头”。
(1)上述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启示我们,市场经济的发展应遵循什么伦理原则? (2分)
(2)如果以“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请运用《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的有关知识,列出要点。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