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烃菲在染料、杀虫剂等生产过程中被广泛使用,是土壤、河水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下图表示科研人员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获得能降解多环芳烃菲的菌株Q的主要步骤。请回答:
(1)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需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振荡,一方面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 。
(2)步骤④用平板划线法纯化菌株Q过程中,在做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原因是 ,同时需要相同条件下培养不接种的培养基平板做对照,采用固体平板培养基培养细菌时要倒置培养,其目的是 。
(3)接种环通过灼烧灭菌,完成步骤④中划线操作,共需灼烧接种环 次。
(4)为了获得分解多环芳烃菲能力更强的菌株,研究人员又对菌种Q进行了诱变处理,得到突变株K。为了进一步鉴定菌株K并比较两种菌株降解多环芳烃菲的能力,设计了下列实验,请补全实验步骤:
①取9只锥形瓶均分成三组,编号A、B、C
②向A、B、C三组锥形瓶中加入 的培养液。
③向A、B、C三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 。
④28℃恒温培养3天后,测定 。
下图是某种生物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试据图回答:
(1)图中[2]的主要成分是,与其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 ]。
(2)图中[1]的主要成分是,
(3)太阳能通过图中结构[]中进行的光合作用后,才能进入生物界。
(4)若该细胞是西瓜的红色果肉细胞,则色素主要存在于[ ]。若该细胞是洋葱的根尖细胞,则图中不应该具有的结构是[ ]。
(5)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由[ ]供给。
(6)如果该细胞是低等植物细胞,则图中还应该有的细胞器是。
(7)图中与核糖体形成有关的结构是[ ]。
(8)若该细胞是高等动物细胞,则不该具有的结构是 [ ]、 [ ]和[ ]。
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图11是血糖调控模式图,据图回答:
(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①→②→③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______分泌增多,促进了_____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2)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是胰岛_______细胞受损,导致体内_____分泌减少。
(3)胰腺中调控血糖水平的主要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它们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需要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细胞器直接参与。激素合成时所需的能量,由细胞呼吸产生的_______直接提供。
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
(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________处理。
(2)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说明血清中的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细
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
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
(3)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
________细胞,而不是活化T细胞。
(4)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
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培养液 f.细菌X
(5)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
某种细菌体内某氨基酸(X)的生物合成途径如图:
这种细菌的野生型能在基本培养基(满足野生型细菌生长的简单培养基)上生长,而由该种细菌野生型得到的两种突变型(甲、乙)都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若添加中间产物2,则甲、乙都能生长;若添加中间产物1,则乙能生长而甲不能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少量的X,甲能积累中间产物1,而乙不能累。请回答:
(1)根据上述资料推论:甲中酶________的功能丧失;乙中酶_______的功能丧失,甲和乙中酶________的功能正常。由野生型产生甲、乙这两种突变型的原因是野生型的______(同
一、不同)菌体中的不同________发生了突变,从而导致不同酶的功能丧失。如果想在基
本培养基上添加少量的X来生产中间产物1,则应选用____(野生型、甲、乙)。
(2)将接甲、乙突变体混合接种于基本培养基上能长出少量菌落,再将这些菌落单个挑出分别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都不能生长。上述混合培养时乙首先形成菌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发酵过程中,菌体中X含量过高时,其合成速度下降。若要保持其合成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改变菌体细胞膜的______,使X排出菌体外。
(15分)阅读下面的资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体外受精技术是继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之后,家畜繁殖领域的第三次革命。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一系列高新生物技术的发展,如DNA图谱的构建、细胞核移植、转基因技术、胚胎干细胞的建立和克隆动物的研究,推动了体外受精技术向前发展。
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研究已有100余年的历史。早在1878年,澳大利亚科学家斯科克(Schek)就用兔进行过实验,此后皮克斯(Pincus)等科学家曾对家兔和小鼠进行过体外受精。随着体外受精方法的不断完善,已先后对30多种哺乳动物体外受精并相继获得成功,其中移植获得的试管后代家畜有牛、山羊、猪、绵羊等。近年来,研究者在改良培养液、培养条件,提高胚胎体外生产效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尽量模拟体内受精和发育环境,提高胚胎体外生产效率;通过在培养体系中添加化学物质以图更好地了解整个受精过程中的生理机制。但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的累积效率却很低,即使胚胎培养在体内也只有5%-10%的成功率。
(1)体外受精技术操作的对象是()
A.生殖细胞 | B.受精卵 | C.早期胚胎细胞 | D.A,B,C都是 |
(2)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 ,基本原理是 。
(3)哺乳动物的体外受精主要包括 、 和 等几个步骤。试管牛是_____________ (有性生殖、无性生殖)的产物。克隆羊“多利”是_____________(有性生殖、无性生殖)的产物。
(4)为使动物排出更多的卵子可用_________________处理,然后从输卵管中冲取卵子。收集精子的方法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_等。
体外受精前,要对精子进行____________处理,通常采用的体外获能方法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法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