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分)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表示的过程主要是_____,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联系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是______。
(2)图中丁是_____,其主要来源除图中所示过程外,还有_____;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过程有_____(填序号)。
(3)图中D的数量下降,导致C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_能力,其大小取决于_______。
(4)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体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若C增加l kg,至少消耗第一营养级_____kg。
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生的脚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w为0.8。请问: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的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海龟种群中连趾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________;分趾的海龟中杂合子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________。
(2)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发生了生物进化?请简述理由。
(4)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请简述理由。
为探究脊蛙(去脑,保留脊髓)肌肉是否能进行呼吸作用,请依据所给的实验装置(K为止水夹)和材料,在给出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继续完成探究实验,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完成问题。
材料和用品:刚制备的去内脏脊蛙、导线、手摇感应电机等
方法步骤:
步骤1:将A、B两根导线插入乙瓶瓶塞,将A导线下端的小钩,钩在刚制备的去内脏脊蛙背部肌肉上,带皮的蛙后肢接触食盐水,B导线的下端也接触食盐水,用凡士林密封瓶口;
步骤2:
步骤3:
步骤4:
结果预测和结论:
该实验能否证明肌肉是否进行无氧呼吸,为什么?
右图是有关细胞融合实验的示意图,请根据不同的实验操作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甲细胞代表某实验的B淋巴细胞(可产生抗体),乙细胞代表该动物的骨髓瘤细胞(不能产生抗体,可在培养液中培养),两细胞融合成丙细胞,经过免疫分析就可筛选出具识别功能的杂交瘤细胞,这种杂交瘤细胞不仅可通过________生殖方式无限增殖,而且能够产生________,从而在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诊断中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2)如果甲、乙两个细胞分别代表某种动物的雌雄配子,则两个细胞的融合过程称为________,丙细胞中细胞核的基因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甲细胞为某头牛的供核细胞,乙细胞为另一头牛的去核卵细胞,两种细胞在电脉冲刺激下融合成丙细胞后,通过细胞分裂形成的早期胚胎,再进行胚胎分割移植,就能培育出多头牛。试问:
①这些小牛在性状上与提供________的牛很相似,但也有与乙牛相同之处,究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些小牛彼此之间在形状上也不完全相同,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为了研究环境因子光照、CO2的不足分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将叶片用打孔器打取小圆片,并使之下沉于水中,在不同条件下根据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间的长短推测光合作用的相对强弱。请完成下列问题:
(1)浸没于水中的叶圆片上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组1:取三角瓶,编号A,加入新制冷开水;再加入一定量NaHCO3粉末,令其在水中溶解;用黑纱布包裹三角瓶后,适宜温度下水浴保温;放入下沉小叶圆片10片,将三角瓶置于日光灯下;记录叶片上浮所需时间或一定时间内上浮叶片数。
请写出实验组2设计的主要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计记录结果的表格:
下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④中的物质释放到⑤的方式是________。
(2)若其人身体健康,则该细胞中有无酪氨酸酶基因?为什么?
(3)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偏转________次。
(4)若①中含有一致病基因,则其人该病基因来自其祖母的几率为________。
(5)脂肪肝患者多食动物的神经组织有利于缓解病情,原因是神经元结构有________而使其________面积大大增加,因而细胞中含有丰富的________。